果然,和她猜测的问题一样。
“除了把文物匀一匀之外也没别的办法。小厨房不安全,套间不安全,土里也不让埋。”腹部发声,声音并不小,周围没有隐藏摄像头也能听见。
【是的,你们确实完美的完成了节目组的任务,但是。】
话没说完,喇叭像断了电,最后一个字爆出尖锐的嘈杂声,随之而来的便是衣着统一的工作人员,动作整齐,在7双眼睛的注视下掏出黑色头套。
“喂,又来,这招不嫌腻吗?”许存安哼了一声,却也老老实实地站在原地。
所有人都被戴上了头套,嘉宾组向左,艺人组向右,分别带进了两个不一样的房间。
嘉宾组的3个人进入监控室,艺人组的4个人则分别被送入不同的房间里。
座椅柔软,鼻尖萦绕着清淡的果香,四周静悄悄的一片,除了关门声再没有其他的动静。房间内,苏闻青小心翼翼地摘下头套,眼前一片漆黑,看不见半点光明。
密室逃脱,勇闯鬼屋?
她已经做好了眼前突然蹦出一张鬼脸的准备。
下一秒,电流声突兀地响了起来,就在距离她不远的位置。苏闻青壮了胆子,踌躇着向前走了几步路,又伸出手,试图触摸声音的来源。
触手平滑而坚硬,苏闻青用指甲敲了几下,沉闷的声音让她立刻意识到这是什么。
一块LED屏幕。根据手感来看,至少是户外广告大小屏幕。
眼前的画面也印证了她的猜想。
白光缓缓浮现,色块重组,最后呈现出一个十分模糊的画面。
墓葬,兵马俑,秦始皇,画面流转之间,还伴随着童年记忆中的央视旁白。
旁白声厚重,咬字清晰准确,只是声音时大时小,画面也粗糙,像20年前的产物。
在画质蓝光4k的现在,这段视频比盗版网站的360p还要模糊,像老式电影,偶尔有黑线和黑点闪烁,其中所展示的秦兵马俑的3D建模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眼前的一切都在说明,这段视频已经有些年头了。
在演艺圈,一些经典作品被翻拍的案例数不胜数,就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产品和视频的优化乃至重做也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一来,人们的审美不断提高,古早的作品和特效已经无法追赶当下的主流。二来,古早的产品需要不断优化,它的内核必须要年轻,这样才能传播的更为深远,甚至形成一种文化潮流圈。
苏闻青看着模糊不清的屏幕,大脑在飞速运转。
一直到厚重的旁白声念出那段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苏闻青才惊觉出声,犹如钟敲在心。
她似乎明白周匀和创立《代号:溯源》的良苦用心了。
闪烁不定的画面是挖掘秦兵马俑的纪录片。
50年前,我们的科学技术远远没有现在发达。
秦兵马俑挖掘出土的那一刻,鲜艳的颜色恍若真人,可遗憾的是当时的技术手段不能完美的保存文物。不到一周的时间,靓丽的色泽从数以百计的人俑身上迅速氧化,最终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看见的深灰色。
因为错误的挖掘而对文物造成不可逆伤害,秦兵马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这样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就连苏闻青这个圈外人也了解一些。
比如她拍《遇见国宝》去湖城博物馆的时候,那件展馆之宝,出自马王堆汉墓的辛追夫人的尸体。
当时的考古人员不仅看见了恍若真人的辛追,更在她的身侧找到了一碗莲子汤。可惜当时的技术人员并不知情,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打开盖碗。
那一刻,保存了上千年的莲子汤在空气中迅速氧化,只留有一些残渣供后人凝视。
不需要周匀和再解释原因,此时的苏闻青已经全部猜透了。
地下埋着12件文物,大厅的中央却只有6个玻璃展柜。展柜数目不对等这一情况,恰好隐喻了当时落后的技术手段。
我们有最荡气回肠的历史,我们有最勤劳聪慧的祖先,我们的文物数以万计,我们的疆土绵延万里。
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它们,就让它们在地下长久的安眠。千百年后,最瑰丽的文物将会以原本的面貌重现在人类面前。
它们是全体人类智慧的结晶。
黑暗中,大屏幕上仍在播放着秦兵马俑的挖掘历程。
它模糊,古老,技术落后。
它像一个久居深山的老人来到大都市,抱着以全家之财力购买的黑白电视机,试图让大街上正刷着短视频的年轻人驻足欣赏。
黑白电视机当然值得观赏,可它实在是太老,太旧了。它早就跟不上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被人们淘汰在时间的洪流里。
【目前,我们奉行的是保护性挖掘……】
广播里,周匀和在朗读资料,声音把苏闻青从幻想拉回现实。
如果说,她面前播放的是上一世纪的古老产物,那么《代号:溯源》就是古老产物的创新与融合。
它是一项综艺,也是推动文化传承的先驱。
它新奇、有趣、专业,它完播以后,还会有许许多多的溯源接踵而来。苏闻青是艺人,她知道文娱产业对会给人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若干年后,华夏的这片土地上会多出许许多多的考古工作者,多出像陈默、宋欢、秦安,甚至比他们更为优秀的文化谱系撰写者。
而苏闻青,她从未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
像现在这样如此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身处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