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安看完了,问:“璞儿是觉得百姓可怜吗?”
齐璞不觉得这有什么,点头:“我们家很有钱,可是现在很多人吃不起饭。”
“祖母为他们提供劳作的机会,给他们工钱,想来今年冬天,大家会挺过去的。”
齐璞嘴上应是,眼中却闪过一丝不以为意。
王钰安将这个表情看在眼里,但不准备追究小家伙的责任。她把那张纸叠起来收拾好,对齐璞意味深长地笑道:“璞儿,你才养好伤,刚闲些又开始习字,可见还是很有读书的想法。”
齐璞:“……”已经有些不祥的预感。
“过几日给你请个先生,叫你那个书童一起来读书。”
齐璞:“…………”
王老太太说到做到,没过几天,教书先生便被请到府上,就住在他隔壁的那间院子。
新来的先生名为成肃,字持恒,更广为流传的,是他另一个名字,霁新先生。
齐府一直开辟有学堂,供晚辈读书用。只是近几年府上没有几个孩童,才渐渐荒废了。
一大早,齐璞便被逮到学堂里,他身上换了件小号读书服,腰上左右佩带香囊与玉珏,脖子上还挂着块银灿灿的长命锁。
好一副世家公子的模样。
齐璞带着书童齐英,两人一同跪拜完堂前悬挂的至圣孔子仙师像,又朝霁新先生三叩首。
按照齐家的规矩,拜师多为九叩首。不过霁新先生不觉得自己算正经老师,提前已经说过,还是要看“缘分”。
因此九叩首改为三叩首。
霁新先生端坐在堂上,受他大礼后,端起茶浅抿一口,才道:“你虽是齐府的小郎君,但一日为师,便要对你负责到底。”
齐璞只听过霁新的名头,这是头一回见到真人。
霁新神情极淡,脸上也没什么表情,只有偶尔扫下来略带审视的目光,透露出微不可察的严肃。他一身青底素净的儒袍,高坐堂上时,看起来就是千百年来读书人的样子。
齐璞默默看着他,那杯茶似乎很讨先生喜欢,慢慢见了底,于是凑上去又给续上。
霁新:“……小郎君可在听?”
当然没有。
但齐璞不可能这么说,他乖巧道:“只是怕先生渴了。”
霁新又看他两眼,明显没有相信他的鬼话,但按下不提,只道:“既然如此,我便对你要求会严格些。”
齐璞嗯嗯两声。
霁新大名远扬,他当然也早有耳闻。传闻这位先生游历十二州,遍观崇山峻岭,写诗做赋的名气也大。前两年他从边关归来,偶尔受邀教些学生。
此外,据说当初他行到管州,正巧撞上洪水泛滥,霁新先生在当地停留,协助长官治水,直到事情妥当,才飘然而去。
这是个既有才学,又能实干的人。
只是听说他没有正式的学生,大多两三月又走了,问起只说是“师生之间也需缘分”。
其实这就是看不上眼的意思。
齐璞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他这七年没认真看过书,之乎者也一窍不通。上一回读书,还是在父亲书房里,翻到了启蒙卷三字经。
这位先生嘴上说要负责到底,嗯,只怕过不了半个月便要说上一句“竖子愚钝”了。
霁新却不知道他心里那些想法,见他回应,于是道:“那么我们明日启程。”
齐璞:“……”啊?
先生,你没告诉我要去哪里呀?
霁新心情还算不错,稍作解释:“读书,不论是圣人语录,或是诗词歌赋,都没有仅仅坐在书房里学成的道理。天下之大,需要走出去才看得开阔。”
齐璞无言以对,回头悄悄望了齐英一眼,却见他目光灼灼,显然是把霁新的一番话听进了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