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殿试要考时务策论的,但看到的时候还是惊呼了下。
“制曰:创业以武,守成以文,昔人有是说也。然兵农一致,文武同方,其用果有异乎?文武之分始于何时?兵民之判起于何代!尝质诸古矣……”
上来就说开创事业需要依靠武力,而守护国家则需要依靠文治,又说军事与农业相辅相成。文武之道有何不同?大宋便是以武立国,还好这一月里王冕已经给他饿补过不少知识。
裴澈从容镇定,不疾不徐地开始答题。
“臣闻帝王之御天下也,有出治之全德,有保治之全功。”文武并用,出治之德也……如日月之天,凡所以照临者,胥天之德也。
写到后面裴澈自然不忘写些皇帝功比千秋,圣人之德诸如的话术。然后还特地假装用了两句和题目有关的道家话,别无他意,只是为了让皇上想起那日在辟雍宫的裴澈而已。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之时裴澈搁笔放下,展卷而望,仔细校对后,将其誊抄了上去。
落日与山齐之时,一声高喊:“落笔!”
所有考生全部停笔,然后又如来时依次为序离开皇宫。
考生走后,由内臣统一收卷,交予编排官,去掉姓名、籍贯等考生信息,用序号代替字号。之后交予封弥官,缮录校勘,再有初考官定讫,再被覆考官再定,如此下来由详定官决定最后的名次。
四月初十,所有高中的会试进士再次踏入皇宫,踏入崇政殿。
和上次不同,这一次崇政殿站满了大小官员,有些官员品级不够,便只能站在大殿外。文左武右,按照品级依次而站。
“文德三十一年春,一百八十名会试进士入崇政殿面圣!”
传胪官喊道,和那日一样,又是几道声音往后传着。
裴澈进去的时候是第三个,王怀瑾与他说过,进去的顺序代表着殿试试卷的排名,看来他被放在了第三名上。如果不出意外,他的名次就不会变动,不过最终名次确实由皇帝决定的,详定官会将卷子教于赵恭,皇帝有“擢卷”之权,若皇帝觉得没有不妥之处,名次就不会变。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赵恭看到个更好的,可能就会把他的卷子踢了出去。
十名进士到齐,然后礼部尚书张若极将这十人的卷子放到赵恭的面前。
赵恭先是拿起卷子随意地扫了眼,又看了眼大殿外面站着的众学子,笑道:“朕放眼望去,似乎这次的人是不是多了?”
话一出,礼部尚书张若极立马恭敬地答道:“陛下慧眼如炬,此次殿试人员确实比上次要多上不少,比上次足足多了二十一人。”
赵恭:“好!看来我大宋又多了二十一个有才有志之人,实乃我大宋之福!”
“陛下所言极是!”
两边的大臣们也一道附和着赵恭。
裴澈因为是第三名,所以被安排站在了第一排,这一次他终于看清了赵恭的样子,五十岁的年龄,细长锐利的眼睛,斜飞的眉毛,一身明黄色长袍绣着五爪金龙,气宇轩昂得坐在龙椅上。
赵恭又说了几句话后,才开始翻阅案上的考卷。殿试的主考官是皇上,其他的详卷官都只能勉强算一个次考官,最终排名由皇帝决定。
赵恭先是拿起了前三张卷子,随意地扫了眼,点了点头似乎觉得没错,正准备放下之时,一顿。
旁边的周如海顺着赵恭的目光看了过去,然后不动声色地看了眼站在殿下的谢凛。
赵恭将三份卷子摊开,然后捻了捻手。站在他身旁的周如海看见了赵恭的动作,便知道赵恭要“擢卷”。
果然,片刻后,赵恭拿起了朱笔,对着一张卷子写了下去。
周如海心里一惊,立即抬头,随后又想到什么,装作无事发生的样子。
接着便是周如海将卷子递给一边的读卷官,由读卷官宣布名次。
“文德三十一年,新科状元,裴澈裴修晏!”
裴澈正着赵恭有没有“擢卷”,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一时有些怔愣,但快反应过来,然后上前行礼作揖。
裴澈还在想着自己怎么就被赵恭改到第一名了,就听到读卷官高声喊道:“新科榜眼,谢凛谢栯之。”
然后裴澈便见到了数月之前贺子瑜所说的谢凛,哪怕一身灰蓝的进士儒服也挡不住这人的气质,他突然想到了王冕,上一个让他这样感觉的还是第一次见王冕的时候,不过谢凛给他的感觉又不同于王冕,不过裴澈一时也形容不出到底哪里不同。
谢凛听到后,也和他一样,上前一步,然后行礼作揖。
裴澈望向谢凛的身影,然后又抬头看了眼赵恭,心中恍然明白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