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历史许愿墙, 开局拿昏君祭天 > 第8章 第8章

第8章 第8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许多观众莫名其妙,甚至觉得秦良玉在胡乱占用资源。

许愿机会何其珍贵,要找儿媳不能自己去找吗。

天幕前,一直在搜寻女儿的东魏司徒孙腾,倒是颇为感同身受,深深感慨了一番。

唉,世路多崎,长夜飘零,不幸和至亲失散的苦命人何止自己一个。

闺女啊,为父苦寻了这么多年,什么时候才能与你相见……

他连连唉声叹气,在百官集会中显得很是醒目。

大丞相、渤海王高欢原本在批阅公文,听到此处,实在被吵得无法忍受。

眉梢微扬,提醒他道:“如今评论区连通国境每一个角落,所有人都能看到。”

孙腾一愣,恭敬请教:“王上的意思是?”

高欢微微颔首:“卿不妨直接在评论区刷屏,或许有一定几率得到令爱的回应……”当然,也有可能这么多年过去,他女儿已经死了。

话音未落,孙腾已如足下生火一般冲了出去,往家方向狂奔,一边跑一边大叫:“夫人!卿卿!快给咱闺女发消息,闺女能看见——”

高欢:“……”

算了,孙腾就这一个女儿,随他去吧。

他转瞬想起另一个位面的孽子高洋,只觉头疼不已。

想自己堂堂当世豪杰,英姿盖世,起于最寒微。

虽然早年吃了点软饭,但还是一刀一剑地拼杀出来,浴血奋战,攀登至最高处,如今离改朝换代只差最后一步。

高洋他娘也是沉静明断的女中豪杰,聪颖多智,能征善战,堪称一位完美的开国皇后。

怎么就龙凤成翔,生出高洋这么个玩意。

果然儿女都是债啊。

……

大多数观众都被秦良玉这个愿望难住了,根本不理解她在问什么。

然而,南明永历位面,茅麓山,有一名少年恰好抬眸看见了许愿墙,立即揭下了榜单。

这是崇祯去世、明室南渡的第二十年,也是清兵入关的第二十年。

胡人铁蹄肆虐,山河遍地烽烟。

千千万万的百姓或死于满清的「迁海令」,或死于清兵屠杀,或死于战场。

比这更可怕的,是满清政权试图推行剃发易服政策,从精神上奴役践踏汉族文明,打断汉人的脊骨,视为奴仆,以供驱策。

无数的义军义民因为不堪忍受此等奇耻大辱,前赴后继地走上了战场。

保住明王朝,只是官员们的事。

而保住天下汉人衣冠,却是天下人的事。

从弘光帝登基,到李来亨自焚于茅麓山的二十年间,南明高官变节,降将如云。

许多所谓的“名臣”、“名将”都倒戈相向,加入满清,成了屠杀汉人同胞的刽子手。

唯有数十万、数百万的百姓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护汉家河山,捍卫民族尊严,终成一道道巍如青山、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

江阴城,十万居民因不满剃发令,“留发不留头”,在一个已经退休的基层官员、九品小典史阎应元的带领下,揭竿而起。

八十日血战,十万江阴百姓面对二十四万训练有素的清军,二百余座大炮。

击毙清军7万5千余人,亲王3名,大将军18位,尸骸累累,然誓死不降。

城破之日,义民们进行了惨烈无比的巷战,而后被清军首领博洛下令屠城。

十万百姓全部被屠戮殆尽,仅有藏于古塔中的老幼53人得以幸存。

广州城,居民据城死守,城破后遭到长达十二天的大屠杀,死者七十余万。

嘉兴城,民众自发守城二十余日,城破后尽数遭劫,合计约五十万人。

昆山城,一批汉人绅民起兵反清,兵败约五万人被屠,血流沟渠。

还有苏州,南昌,赣州,常熟,沙镇,南京,海宁,济南,金华,潮州,同安,沅江,湘潭,南雄,泾县,大同……

一座又一座的城池沦陷,千千复万万的人在抗争之后赴死。

这里边,有普通百姓,甚至有昔日明朝的敌人。

大西军,从前的农民起义军,在李定国的带领下转战入滇,两蹶名王,收复桂湘,天下震动,为万历以来从未有过的抗清大捷。

顺治帝仓皇跑路,一度有意逃回关外,割让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保命。

大顺军,原为李自成的老部下,后来在隆武帝的安排下改组为忠贞营,奋战湖广,浴血荆州。

道州义民,由女将沈云英募集,死战守卫故土,义烈凛然。

灵州义民,女将高关索擅长制造火器,披甲登城,架设炮台,率军奋战。

宁波白头翁义军,一批白发苍苍的老人不肯剃发,仍着汉人衣冠,追随郑成功转战东南海域。

郑成功少年时,本为一介锦衣玉食贵公子,日散千金,素不知兵。

未料一朝遭逢惊变,待他如亲子的养父隆武帝被清军万箭穿心,养母曾皇后投水自尽,生母被清兵虐杀,生父则卖国降清。

于是焚青衣,泣血立誓,起兵复仇。

他起兵时,仅有一舟一师,四处招拢流民训练,军纪严明,亲手缔造了一支驰名于海国之上、呼啸于风浪之间的无敌舰队,缟素临江誓灭胡。

北伐舰队曾一路披靡,直抵南京城下。

二十年间,这些抗清的义士义民们,是农民,是士女,是商贾,是文弱书生,是三教九流的江湖人,甚至是流寇和海贼……

身份各异,最终却为了同一件事而死。

……

可是,纵然有很多的光辉时刻,很多的希望燃起。

英杰们终究是逝去了,所有的盛景都已经凋零。

二十年的岁月,足以彻底埋葬一个时代的血泪抗争。

如今的神州大地,已经尽数沦陷,只剩下最后一面汉人旌旗,还飞扬在茅麓山上空。

那就是,临国公李来亨和他的夔东十三家抗清武装。

李来亨是李自成的侄孙,他的部众也几乎全都是爷爷当年留下的闯军旧部。

这群人,曾经被世道逼到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反抗明朝统治,杀入紫禁城。

却又在清兵入关之后摒弃前嫌,选择了联明抗清。

他们本没有任何为了明朝作战的义务,甚至和明朝有血海深仇。

但最终还是选择站了出来,为这一片江山,为了天下汉人衣冠,战至了最后一息。

两年前,随着永历帝被俘杀,郑成功、李定国先后病故,鲁王亦死,清廷得以收拢兵力,集中所有的力量,来围剿茅麓山和兴山县基地。

本以为区区一县,指日可下。

当年李定国骑兵锋芒何其强盛,郑成功纵横海上何其无敌,还不都是成了过往。

然而,二十万重兵围攻了整整两年,损失惨重,硬是打不下来,反被数次击败。

最后只能采取尹子琦进攻睢阳的老办法,围而不攻,硬生生困死他们,直到弹尽粮绝为之。

李来亨抵抗之顽强,让满清朝廷感到毛骨悚然。

以至于京城都流行起了一句谚语,凡是遇见艰难困苦之事,就这样打比方:“又上茅麓山耶!”

此刻,已经是永历十八年八月初三的黎明。

距离茅麓山陷落,李来亨自焚,还有不足四个时辰。

少年将军横剑在膝,孑然坐在山巅等待日出。

这便是二十年抗清大业的终结,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日。

不经意间,他抬头看了一眼,恰好看见了秦良玉的许愿,立即以最快的速度揭下了榜单。

【南明临国公李来亨:忠贞侯好,小张将军和少塘将军都在浑河南岸大约三十里处,距离白塔铺一带往西十里,距离水站不远。】

浑河血战发生在李来亨的四十年前,对他来说,是已经载入史书,盖棺定论的事。

这一战,戚家军全军覆没,白杆兵所剩无几。

李来亨将所有的始末都打在了评论区,希望秦良玉可以将他们救回来。

既然他已经十死无生,那他希望,至少能救下一些本该战死的英魂。

秦良玉:“……”

忠贞侯是谁?忠贞侯是她?她未来封侯了?

此刻十万火急,救人要紧。

她来不及多问,迅速按照李来亨提供的地点,带兵前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