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墨文的力保给了军长信心,在淞沪会战中,军长彻底心向革命军,指挥部队消极抵抗。国军节节败退,最终一群人走水路逃去了台湾,上海顺利解放。
建国后,杨墨文并没有回到大陆,他留在了台湾。杨墨文始终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品尝革命胜利的果实,背负着翟家父子的命,杨墨文一直走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
就像当初去日本留学,回国入职岩井公馆,抗日胜利入职中统局那样。杨墨文喜欢近距离观察敌人在想什么做什么,掌握敌人的动向,为党和国家提供最及时准确的情报。
杨墨文的职位越升越高,正应了翟奎当初那句“官运亨通”。国共战争再也没能打起来,杨墨文在官位上熬白了头发。很多时候杨墨文都会恍惚,自己勤勤恳恳为国民政府操劳一生,到底还算不算卧底?
同样去台湾的还有罗芳雪。组织想在新中国给罗芳雪安排职位,罗芳雪却要求跟杨墨文一起去台湾。无论未来会发生什么,罗芳雪要留在她丈夫身边,一家人整整齐齐再也不分开。
同样是谍战剧,《血铸中华》借着杨墨文的视角,对大事件采用另类的呈现角度。杨墨文从一个立场模糊的爱国人士,通过观察对比慢慢找到了自己认同的道路,坚定的站在党和人民一方。杨墨文到老到死都是国民党高官,除了观众和罗芳雪,没人知道他共产党员身份。
罗芳雪把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在革命胜利举国欢庆时却选择遵循本心,追随丈夫回归家庭。大概是看了太多杨墨文的孤独寂寞、彷徨无助、如履薄冰,罗芳雪不希望杨墨文的余生还是一个人。
翟奎是本剧的男二号,一个国民党特务头子,无情的杀人机器。抗日战争时期,翟奎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顶级暗杀者。国共内战时期,翟奎又是迫害无数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的刽子手。家破人亡后,给予中统军统局高官最大打击的还是这位丧妻丧子满心仇恨的复仇者。
随着立场的变化,翟奎给人的观感也在不停地变。无论是抗日英雄、刽子手还是复仇者,一切的一切都随着翟奎的死,尘归尘土归土不复存在,功过留待后世评说。
一部56集电视剧,从第一集演到最后一集的只有以上三人。《血铸中华》和其他抗日谍战剧最大的区别是演员太多,演员名单是其他剧的四到五倍。
朱序导演的名头摆在那,无数资方争着抢着送上投资,只为将自家艺人塞进去。朱序来者不拒,无论来的是块什么材料,在剧中总能找到适合的角色。为了让观众记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朱序找演员的第一要求是熟面孔。就像一台晚会,每一位表演者都该有姓名。
朱序还特别喜欢用年轻演员,嫌资方送来的人数不够多,特意去各大艺术院校选了一批在校学生,就要那股青春年少天真热血的劲。
市面上其他谍战剧都注重智斗,敌我双方从第一集就开始彼此试探周旋。你来我往见招拆招,直到最后一集才尘埃落定有个结果。
《血铸中华》不一样,有太多角色没有那么高的智慧,也没有深远周密的计划。他们处于20几岁的年纪,太过年轻阅历不足。顶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怀揣着一腔爱国热情,不顾生死勇敢冲在斗争第一线,被敌人无情收割年轻鲜活的生命,用鲜血铺就通往胜利的道路。
杨墨文参与的每次营救任务都伴随着大量牺牲,不是每次营救都能用牺牲换成功,很多时候人没救出来又搭进去更多同志。
明知任务危险,拼命也不一定会成功,就可以丢下被捕的爱国人士、进步学生、无辜百姓不管么?答案当然是不可以,革命者不会放弃任何一位同志。就是这种不畏生死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震撼了杨墨文,他被这群闪耀着生命光辉的人吸引,慢慢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叶执在剧组的七天认识了很多演员,注意不是明星是演员。这些演员才是组成一部剧的基石,是行业里的大多数从业人员。其中很多人有参演几十上百部作品的经历,很多人都是观众看着眼熟却叫不出名字的好演员。
叶执喜欢跟熟手搭戏,可以放心大胆发挥,不用担心戏掉在地上。合作过的演员对叶执的评价都很高,虽然拍戏很累,遇到合拍的搭档,酣畅淋漓的表演令人精神亢奋不知疲倦。
整个剧组都处于高度亢奋中,实在是拍的太顺,不知不觉忘记了时间回过神已经全拍完了。越拍朱序导演越喜欢叶执,已经开始考虑筹备一部以叶执为主演的剧。
七天中叶执遇到了很多老朋友,曾经关系最好的是扮演翟奎的63岁男演员魏庚农。这老哥和聂成峰不一样,聂成峰喜欢演主角,遇不到合适角色宁可不进组,一年四部作品是极限。魏庚农不在乎角色大小,什么角色都接,一年几十部作品,一大半戏里都有他。
那些年老聂总能在剧组遇到魏庚农,接触的多了慢慢熟悉起来。老聂很欣赏魏老哥对表演的热情,用心诠释好每一个角色,不在乎是不是做配。老聂试问自己做不到不计得失的热爱,没办法成为魏庚农那样纯粹的人。
换成新身份再遇老友,少了亲密多了疏离客套,默契却一点不少。连导演都夸一老一少意外的合拍,可以组CP了。魏庚农对此的评价是:“周老的眼光果然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