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落下,本来脸色不好的赵匡胤或者花蕊夫人,在这一刻脸色都得以稍缓,瞥过柴平的眼神透着几分满意。
在场本来觉得柴平相当胆大妄为的人,在这一刻突然意识到,柴平怎么可能真的胆大到不计一切,不管不顾。无非是瞧不过去有的人明明做错了事,只因他要对付的那是一位女子,也因那位女子貌美,从而硬生生给对方扣下一顶红颜祸水的名头罢了。
现场一片死寂,符太后心里急得不行,生怕柴平说得越多,最后得罪了所有的人。
谁在乎得不得罪人呢?
有人为何对花蕊夫人动手,瞒得过别人,瞒不过在场无数的聪明人。
“此事,此事......”场面一度尴尬,如果没有柴平动手的事儿,谁都休想处置得了赵光义企图射杀花蕊夫人一事。但听听他们周围一群人对柴平的质问,恨不得将柴平撕碎的架式,不会有人觉得赵光义射箭险些杀了花蕊夫人这事儿所有人都没有了记忆,忘得一干二净吧。
赵光义的脸色也十分的不好。
此时的他是最不适合开口的,他的箭落了空,再想动手断无可能。
“晋王,晋王想必是真喝醉了,郡主也醉了。”这种时候最忌讳的便是追根问底,赶紧把这桩事含糊过去,千万别再提才是顶顶的重要。
有人含糊的出面,都只有一个心思,把这桩事情含糊的处置,绝对不必再提。
“陛下。一句醉酒误事,险而杀人,如此行径,若不以处罚,来日大家都有样学样,纵然将来有一日对陛下扬起刀剑,也仅一句醉酒了事,当如何?”可是,有人想将事情轻飘飘的掀过,绝口不提,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会愿意配合。比如眼前的柴平就不愿意。
符太后刚因有人说话,不必追究此事而松一口气,结果下一刻柴平却又自己揪着此事不放,她都要厥过去了。上赶着找罚,独柴平一人而已。
别说符太后,闻柴平上纲上线的话,哪一个敢轻视,哪一个不得不说,柴平言之有理。
柴平无二话,与赵匡胤福身道:“柴平纵然喝了酒,对晋王出手。险些伤了晋王,罪过甚大,请陛下责罚。”
相较于有人上赶的帮柴平和赵光义开脱,柴平却是认为,这个事万万不能高高拿起,轻轻的放下,那可就没有意思了。
想必柴平方才那一句,若是人人都以醉酒为由,杀人害命,杀了人即杀了,这个事能那么算吗?
柴平并没有先要求赵匡胤处罚赵光义,而是以自请之,由赵匡胤责罚,自然,赵匡胤若处罚柴平,赵光义想逃脱更不容易。
赵匡胤对柴平的心情十分复杂,若说开始没有人察觉柴平的心思,但到如今没有一个人敢让赵匡胤再一次无视赵光义方才险些杀了花蕊夫人一事,也没有人再敢指责赵匡胤为了一个女人不顾手足情谊。
做错事的人是赵光义,然而到头来好像所有的过错都落在赵匡胤的头上了。
赵匡胤若说心中没有半分憋屈,没有丝毫的不满,定是骗人的。柴平为他解决了最大的难题,没有一个人能将他对花蕊夫人的维护当成他重色轻弟,也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赵匡胤心中岂能不喜。
喜,也不会想怎么样重罚于柴平。
可是,如果不重罚于柴平,试问他又怎么可能惩罚得了赵光义。
事到如今,真正最引人注意的人并不是柴平,而是赵光义。
既如此,此刻赵匡胤所思所想都是,如何罚才能免于诸事。
“陛下,郡主从不沾酒,今日初尝,一时失控才会对晋王动手,请陛下念在柴郡主年幼无知的份上,原谅郡主这一回。”柴平如此自讨责罚,没有人能想得到,立刻有人出言为她求情。
柴家,赵匡胤当年皇袍加身,夺去的正是大周柴氏的天下,如今柴家男丁皆亡,仅剩下一个柴平。
柴平活着,活得好好的,彰显的是赵氏的仁慈,也是赵家的功德。
对柴平多以宽容,不以计较,是为天下大局。
果不其然,有第一个为柴平开脱的人,也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谁也不意外。
然,柴平却像是听不见他们的求情,而是说起了大实话,“所谓醉酒不过是一个借口。以己之心而度之,晋王是想杀花蕊夫人的。当然,我方才射出此箭时,亦是存了杀晋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