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椰点了点头,表示她虽好奇,但不着急。
食盒不能开,开了就不保鲜了。
一团傻气又飘了过来,虚空展开了一个三维立体的画框,叫她看清楚了,食盒里面装的,是一道新鲜热乎的“福禄双鲜粥”,出自刀戈的经典武侠著作《近代豪侠列传》。
食盒构造里,加入了特殊的保温材料,只要不揭盖儿,永远新鲜热乎。
所以,她不必担心,抵达目的地当天,假如没能顺利找到刀戈本人,过了夜了,饭馊了该怎么办。
一切准备得当。
苏椰听从崔秘书的指示,踏上了外形看上去优美流畅,仿若飞碟一样的球状物,套上有氧防护服,坐在机器人驾驶员身后的座位上,几个按钮按下去,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全面开启。坐定后,闭上了眼睛。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她的四周一片静寂,身体仿佛轻了很多,感觉自己飘了起来,缓缓地腾空,后移、右移再左移,无方向、无目的,又一阵剧烈晃动,她不受控制地坠落下来,很像回到十二岁那年,在土耳其的高空跳伞……
心中有忐忑,但能克服。
早在很小的时候,栾宗廷为了反击韦振针对她体弱,发出的“不好养活”的恶/毒预言,带她参加各种惊险的,富有挑战性的户外运动,培养出了她顽强的意志力,和大无畏的勇气。
这也是当初山海今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了她、聘用了她,很看重的两点。
不一会儿,困意袭来,她平和地进入了梦乡。
梦里,小vi不停地嘱咐,而她不住地点头——
“我们要完成的前四单外卖,都在民国。
20世纪初,白话文运动兴起,有别于古典小说的通俗小说,在卢巡、胡守隽等南、北文坛领袖的倡导下,得到迅速发展,近现代武侠小说(也称旧派武侠)应运而生。
民国最著名的四位武侠小说家,分别是刀戈、引剑堂主、夷陵老叟和慕云生。
除了晚出生很多年的慕云生,其他三个人,都是彼此熟识的老朋友,刀戈是引剑堂主的小竹马,有cp美名‘北刀南剑’,引剑堂主与夷陵老叟还在天桥附近的电报局,做过几年同事呢。
所以呢,你在派送这一单外卖的时候,若是遇上了另外两个人,一定要提前搞好关系。”
通过小vi的科普,她了解了民国武侠的源起。
后面,它专注于介绍第一单外卖的收货人“刀戈”——
“刀戈呢,家里是开武馆的,颇有些家底。
从小耳濡目染,练得一身不错的拳脚功夫,刀枪棍棒,耍起来都不在话下。
民国时期那些个著名的武术家,像霍元甲、杜心五、黄飞鸿、王正谊等,都是父辈的故交,他打小就认识,也有过切磋。
一开始呢,他毫无写文著书的想法。
父母送他去学堂,不过是指望他多识点字,涨涨文化,将来少吃文字上的亏,念的差不多了,就回来继承家业。
某天,他的小竹马引剑堂主找到了他,说自己正在构思一本武侠小说,但完全不懂武术,武打招式写起来十分吃力,要他现场耍几套,自己照着写。
几次下来,刀戈自己也手痒了。
他想,引剑堂主一个书香世家的子弟,都能写武侠小说,而自己出身武术世家,从小习武,又上过几年学,也认了不少字,怎么就不能写一本了?
嗯,写什么呢?
他想了一圈儿,想到了他从小认识的叔叔、伯伯、小兄弟们的经历,或锄强扶弱,与当地恶霸斗智斗勇,或热血赤诚,教训欺负中/国百姓的傲慢外国人,或急公好义,协助官府人员追缉狡诈凶徒,都十分精彩。
不如,就写写他们的故事吧!
刀戈是个急性子,说写就写,很快完成了六个单元。
听说《品报》开了副刊《快意林》,专门连载小说。
他不清楚自己写的怎么样,便投稿到了《快意林》,若是人家同意连载,说明他有点写作上的天分,再续写几个单元,若是被拒稿了,他也就封笔了。本来么,写着玩儿的。
在等待《快意林》回复期间,传来了元识楷复辟称帝的消息。
他和武馆的师兄弟们都义愤填膺,坚决反对这种开历史o倒车的行径,于是,加入了反元大军。没过多久,便遭镇压。
父母花了银子托了人,紧急送他去东京避难,以留学的名义。
在日本东京,他不忿于诸多中国留学生的不良习性——
表面上说,出国是为了学习先进的文化、思想和制o度,实际上,只学会了享乐主义,在东京的大学里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堕落日子。
怒而写下了一本极尽讽刺意味的《在东京》。
他的同学一看,就对号入座了,好家伙!这不是在讽刺自己么?
同学们不欢迎他,排挤他,他也懒得再浪费生命,继续待在东京。
等他回国后,才得知,家中已遭逢剧变,武馆被查封,父母和留下来的师兄弟们,都被投进了大狱。他的妻子,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外出给人做针线活计,贴补家用。他的一双小儿女,没等到母亲领了工钱,带回食物,就活活饿死了……
其实,这个时候,《快意林》已经收下了他的《近代豪侠列传》。
一经连载,便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
总编胡守隽打算比照辛籽沐,支付他一线作家的稿酬。
但到处找不到人啊!想给他送钱,也没地方送……
人间惨剧,莫过于此。
他找上《快意林》的总部《品报》大楼,领了这笔不菲的稿酬,托了关系到狱中上下打点,把父母和师兄弟们捞了出来。
武馆开不了了,为了供养这一大家子,他为《近代豪侠列传》续写了六个单元,总共十二个单元。
连载结束,又出了厚厚的单行本。
那几年,靠着不断再版的稿费收入,和电影改编的版权收入,刀戈和他的家人们,日子过得还是相当滋润的。
但写武侠小说,初为兴起、后为生计,不是他心头最爱。
他的心里,始终惦记着他的老本行。
抗战年间,他跟师兄弟们心底的武魂点燃,有人投了军,有人在当地暗中组织武装反抗,于正面战场和游击作战中,杀了不少鬼子。
这段时期,他也陆续创作了不少新的武侠故事。
不过,最出名、最赚钱的,还是最开始的那一套《近代豪侠列传》。
刀戈对武侠小说的发展,有着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比如,首开武林门户之争;
再比如,首次提出了内功、外功的区别。
当然,也有他的缺点:
比如,故事简单,不是拜山、比武,就是杀人、报仇,但对于民国读物贫瘠的人们来说,已经很精彩了;
再比如,结构松散,没个章法,经常写了前面忘后面,但这也没办法,一边想着杀鬼子,一边想着编故事,写的断断续续,自然做不到通体圆融。
同时,还想着祖传武馆的复兴。
直到新中国成立,武馆才以增强国人体质为由,重新开张。
1955年,当局开展清除‘有毒o害的图书’运动,武侠小说遭到波及,被列为‘小说中的逆流’,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禁止传阅。
而刀戈,死在了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