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本官会给予你一定的奖励,不会让姑娘的一片心意白白付出的。”
他略作思索状,然后道:“上奏朝廷的折子里肯定会有你的名字和详细的捐物数量,本官还决定在城门旁立碑,刻上捐赠名单以供百姓传颂,这第一名非赵姑娘莫属。”
“当然了,县志中也是少不了姑娘的名字的!”
“多谢大人恩典!”赵知暖听了这话连忙行礼,脸上满是欣喜。
秦元义又看了看五位家主:“榜上前三名者,可以从家族中选出一名子弟,本官会给崇文书院的山长写一封推荐信。”
他之前的话已经让五位家主变色了。
他们的名字能刻在碑文上,还能上县志?这简直是天大的光宗耀祖之事!
更何况还有写给崇文书院山长的推荐信!
想进崇文书院的难度人人皆知,手上若是有一封县令大人写的推荐信,那可能性会不会更大一些?
几人灼热的目光让秦元义有些招架不住,他捋了捋胡须:“只是诸位须选出品学兼优者参加入学考核,毕竟书院山长的严格是诸人皆知的。”
言下之意就是他只负责写推荐信,至于崇文学院收不收,就看你们选出的苗子行不行了。
五人纷纷起身感谢:“多谢大人,我们回去定会细细挑选。”
只有三封推荐信,谁会随便选个孩子去浪费机会啊?
在座的已经有六家,而且还不排除有别人得了消息前来认捐.....
想到这里,刘家家主先开了口:“大人,我刘家愿意推了各处订单,全力赶做棉衣五千、棉被五千为灾民们抵御寒冷,另认捐两千两银子为灾民们重建家园。”
秦元义拱拱手笑道:“本官替受灾百姓多谢刘老先生,百姓们定会将老先生的恩德铭记于心。”
又让人拿来笔墨纸砚,亲自将认捐物资记下,约定三天之内将物资运至指定地点,并签下认捐者的名字,盖上名章。
这是谁也别想反悔了。
只是荣家家主迟迟不提认捐的事儿,而是等大家都签完字后开口询问:“大人,草民有一事颇有顾虑,不知当问不当问?”
“荣老先生但说无妨。”秦元义见是荣家家主,脸上的笑容淡了许多。
“为了灾民我荣家节衣缩食也会凑够千斤粮食,只是不知这粮食运到之后怎样保证其安全?又怎样保证都能发到灾民手中?”
这话问得犀利,之前遇到凶年,富户们捐的物资多多少少都进了各届县令的口袋中。
秦元义似笑非笑道:“你这是将本官与之前的那些官场败类相提并论了?”
其他四人听了这话不禁替荣家主捏了一把汗,之前他们拒绝认捐那也是找了各种理由,在面子上笑呵呵地拒绝,可从来没有想着与县令撕破脸啊!
“请大人赎罪,是草民失言了!只是...”只是之前在一场官司里,因着荣家有错,秦元义便丝毫不留情面地狠狠罚了荣家。
这让荣家家主胸中的那口气始终咽不下去。
自己这次若是捐出那么多粮食,却还像之前那些县令那样被贪去大半,他实在是心有不甘。
“只是什么?”秦元义看了一眼案上的册子,追问道,“据本官所知,你荣家在城里有八家米粮店,从第一天下雪开始就偷偷涨价,扰乱了市场。”
“本官现在忙于救灾,还没来得及惩治这样的行为。只是今儿的雪已经小了,过些时日,本官就能腾出手来了。”
荣家家主听了这话心中叫苦不迭,他偷偷涨价是事实,可是根本没有多赚多少。
因为不过两三天功夫,官府便开始抛售平价粮,又将他家的粮价打了下来。
他看着秦元义面前厚厚的册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后悔刚才的莽撞。
“县令大人...草民错了..草民....”
秦元义现在没空追究这事儿,摆了摆手:“不过你刚才得问题确实提醒了本官。”
“现在是非常时期,瓜前李下的本官也应该有所措施才是,以免到时候被有心人污蔑,诸位可有什么好建议啊?”
众人都没敢说话,赵知暖想了想站起身道:“大人,民女有一想法,不知可行不可行。”
“但说无妨,说出来我们一起讨论嘛。”秦元义捋了捋胡须笑呵呵道。
“民女想着,官府既然有常平仓,平定市场的粮价。”
“现在各位义士捐的物资,咱们就效仿常平仓设社仓,意为由百姓自发捐赠,以备凶年。”
“此社仓的出入往来可由捐赠人派人记录并抄送给捐赠人,衙门进行监督,以保公正透明。”
“这样一来,还可以在社仓外立碑以示后人。”
此言一出,五人又炸开了锅。
这样一来,他们的名字可就不只是在城门口贴两个月那么简单的了,那可是能流芳百世的!
秦元义点点头,看向众人:“本官认为赵姑娘的主意不错,诸位意下如何?”。
五人齐齐点头:“一切都依大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