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辆三轮车是曾金生托人从县城里买的,又用车运回来,专门用来接送孙女。曾铁生他们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曾金生实在太宠孙女,哪有为了接送就花这么多钱的。这钱烧的!
曾铁生还特意来曾金生家,劝他二哥,上学而已,大娃、二娃两个都是自己走路去学校,曾好雨跟着两位哥哥上学既安全,又省事。
曾有金……完全不想搭理。大娃二娃每天吊儿郎当,哪天把曾好雨丢了都有可能。
曾金生往三轮车上放了一袋稻谷,这是要交给学校的粮食。只有交了稻谷,每个月再出点钱,学生们才能在小学的饭堂里吃中饭。李小妹则往曾好雨的书包里塞了一个白煮蛋和一小袋饼干,叮嘱她饿了就吃,别省着。
曾金生载着曾好雨,骑了20分钟才到学校门口。他去学校食堂交粮食,曾好雨被老师领着去了教室。
整幢教学楼呈半包围形,共两层,左右两边都有楼梯。她的班级在两楼的西侧,
西曾小学有五个年级,每个年级的班级数不同。四年级、五年级各有四个班级,低各有三个班。
在小学念完五年级,才能念初中。如今,各个村里的初中都关掉了,要想读初中,只能到洪里乡去念。
而去乡里念书,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件既麻烦又花钱的事情。所以很多学生读完五年级,领完小学毕业证书后,“理所当然”地选择不读书,开始帮家里干活,特别是女孩子。
小学一年级的的分班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根据报名时间的早晚进行分班,曾好雨因为报名的时间太晚,被分到了三班。而她在班级里属于年纪偏小,个子小巧的类型,被分配到了第一排,同桌是个女孩子,叫沈来娣。两人对视着笑会儿,觉得对方真可爱,一致决定要做好朋友。
更让曾好雨开心的是,她竟然在教室里看到了堂姐曾荷花,她坐在最后第二排。只是她和堂姐打招呼,但是曾荷花好像没有看到她。
曾好雨不知道的是,堂姐能上学和她有莫大的关系。曾荷花今年已经9岁,原本她的阿妈赵盼娣想着让她再晚一年读书或者直接不读书。但曾铁生看到自己侄孙女主动想去学校读书,而自家孙女荷花还是个“文盲”,被刺激地硬逼着儿子带着荷花去学校报了名。
西曾小学为了容纳所有的学生,教室里密密麻麻地摆满了桌子和椅子。课桌是陈旧的木头桌子,上面到处都是刻痕,椅子则是长条的凳子,需要两个人坐一张。
王丽是三班的班主任,因为学校老师太少,每个人既要教语文,还要教数学。实际上,根据校长的安排,她还兼职担任一个年级的音乐老师。
“同学们,现在我开始点名,喊到名字的,说声‘到’”王丽用力地用书本拍了拍讲台,成功让原本嘈杂的教室安静了下来。
她一个个点名,中间也闹出了不少笑话,比如有的小孩只知道自己的小名,不知道自己的正式名字;有两个人的名字相同,还好姓氏不一样;还有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要出去玩。
通过灵活运用声嘶力竭的叫喊以及戒尺的威胁等方式方法,王丽老师成功把学生们“镇压”了下来。无论是领取课本,打扫卫生,基本在可控范围内。
“下课,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就这么简单的两句话,今天就没有整齐过。王丽送走每一个学生,最后累得不想说话。
男孩子太顽皮了,女孩子们也是。当然也有特别乖巧的,比如曾好雨,王丽想着,思绪拉回到了过去。
王丽一进教室,就看到了曾好雨,她是班级里最干净好看的小姑娘,穿着蓝色的连衣裙,白净的脸庞,眼睛有神专注,眉眼间可以想见以后是如何的漂亮。她继承了父母长相的优点。
王丽是和曾好雨的爸爸李牧是同一批来洪里乡的知青,她被分配到了西浜村,李牧则被分配到了曾家庄。在那个时代,两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和本地人结婚,即使当时知青可以返乡的消息一直没有消停,很多知青都选择不结婚,等待那个未知的消息。
丈夫对她很好,两人很快生下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后来,她和李牧的选择走向了不一样的道路。
李牧考上大学,离开了这片土地,听说这两年没有回来过。她选择了留下,没有去参加高考。当然,有可能参加了也考不上。她有时对着丈夫自嘲。
现在洪里乡留下来的知青所剩无几,原本村里的小学主要是给知青们解决岗位问题,现在很多小学反而因为缺少老师关了一家又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