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其实不喜欢这样的场合,她自小就不耐烦听三姑六婆拉家长、叙闲话。
但她知道要做足礼数,所有亲戚朋友上门,都是亲亲热热的招呼,也陪着说一会儿话,然后再以学习为由,回自己的房间。
可惜这个理由,现在用不了了。林曦便也就打起精神,挂上笑脸,在一旁作陪。
话题的中心,自然是在新媳妇身上。大家围着韩瑶问东问西,或关心或教导。林曦偶尔也帮着韩瑶解解围。
想过了一会儿,话题还是转到了林曦身上。
一个远房表婶问林母道:“曦曦什么时候给你们带女婿回来呀?曦曦,可是我们这儿出了名的优秀闺女,将来这彩礼上可不能少了。”
林父对此没想法,说:“那都是老礼儿了。什么彩礼不彩礼的,又不是卖闺女,只要曦曦自己看得中,我和他妈都没意见。”
林母就附和道:“她爸说的是。我们韩瑶也是识大体懂道理的闺女。韩瑶进门,她家里就没挑拣什么彩礼。”
林父林母自然更疼儿子,但女儿也是自己骨肉,也不是不疼。
一直以来,女儿给家里生活费,他们就拿着。给多少,女儿自己随意。他们也不会主动要。
他们心里也清楚,女儿比儿子本事大。林曦自小独立,她的事情,林父林母至多关心一下,管是管不了的。
听林父林母说不要彩礼,一个表姨便不赞成道,“那怎么一样。人家家韩瑶是独生女。”
她举了个身边例子:“我一个同学家里,也是跟你家一样一儿一女。当姐姐的也是争气的很,也留在大城市工作。可知道补贴家里、补贴弟弟。那闺女一年工资就有三四十万。”
表姨比较道:“那闺女当年成绩还不如你家曦曦,考的学校也不如曦曦。曦曦也是孝顺闺女,以后林大姐你比我那同学,更有福气。”
林母想开口,夸自己女儿更本事,“我们曦曦也孝顺,也知道……”
林曦特意就坐在她的身边,一下子就牢牢挽住了林母的胳膊。
她亲昵地靠着林母的肩头:“我有什么孝顺的?不过我妈看自己女儿,怎么看怎么好。我一年在到头在外忙工作。也是瞎忙,和人家不能比的。”
一时又有亲戚问,林曦现在在哪儿上班。林曦便也笑着道,“嗨!我这几年换了两三个工作,到处飘着呗。”
她又夸那婶子家的孩子:“我可不像表哥和堂姐,都是固定饭碗,特别安稳,又在您身边孝敬着,不比什么都强。”
林曦游刃有余、轻描淡写地打发各路亲戚的各种提问。
倒是林家姑妈说:“我们家林阳也,不靠他姐姐帮着买房。不过是两家的父母帮着出点儿首付,以后大头的贷款,还是要他自己还。男子汉嘛,这是要自强自立。”
于是,话题再度转回林阳这里。
一群人纷争打听,韩瑶家里出了多少嫁妆,林阳现在工资多少。二人打着太极,谦虚低调说:“现在是实习期,还不定呢。”
没想过了一会儿,大家东拉西扯,又说到林曦。
一个表婶说:“我看着闺女也不用太读书。”又说谁谁家的孩子,虽然不读书,后来谈了一个当地的男朋友,要的彩礼,一把子给家里,让他弟弟买了房。”
她又真心实意劝林曦说:“你弟弟虽然争气,不图你补贴。但是女孩子家,终究不能忘记娘家。以后嫁了人,也是要娘家给你撑腰的。”
表婶又好意提醒林曦:“趁着年轻,赶紧谈男朋友,可不能读书读傻了脑袋。”
那表婶家的小女儿,刚上高中。正好也跟着她妈妈一起过来玩儿。
林曦笑着抓了一把小核桃递给她家的闺女:“明明妹妹,你可听到了,你妈说的有道理。这考不考大学也没什么要紧,早点给你妈找个女婿,这才是孝顺闺女哈。”
那表婶一时笑容尴尬,“曦曦就会胡说。”一时引得众人齐声大笑。
林曦这才抽空,走到舅舅跟前,关心着问候了他的身体。
她素来就不是废话的人,直接就问:“圆圆表妹,比林阳比小一岁,再过几个月就要毕业了。我一直心里记挂着,正好遇到舅舅,便来问问。表妹那边,是个什么打算?”
林家舅舅念叨:“你表妹比不上你能干,我和你舅妈也就这一个女儿。不图她大富大贵,让她在我们身边就行。她就考了老家的工作,就在市里。你表妹高兴的不得了,还说要去寺庙还愿。”
林曦听到,也非常高兴,“各人有各人的活法。表妹这样很好。一家子平安喜乐,比什么都好。”
她本来想问问,表妹找工作,需不需要她帮忙。但是表妹自己已经找好了工作,而且是是全家满意、得偿所愿。林曦就很为舅舅家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