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已经到来,可还未到河水结冰的时候,阿瑶虽然偶尔感觉冷风接触皮肤的寒冷,可是却不像雍殊,仿佛被人扔进刺骨的河流中。
他的眼眸低垂,落在她的脖颈上,衣领遮掩之下,不知道他在她脖子上留下的牙印是否还存在。
他畏惧寒冷,特别是在她身边的时候,总会令他想起冬日已经冷冻成冰的湖面。
所以他遮挡了所有可能照入马车的光亮,想要以此忽略她的存在,可惜没有太多效果。
“我忘记带上过冬的衣服了。”
阿瑶闻言沉默下来,昨天夜里雍殊披在她身上的厚重狐毛,被她落在房屋中,他现在饱受寒冷的侵袭,也有她的一部分原因。
“为什么会这么冷?”他的症状看着不像是因为天气而产生,阿瑶尝试地问道:“有没有其他办法?”
雍殊望着她一无所知的脸,她和他是不同的,即使是刚接触了车外的寒风,她的身上依然像暖炉一般温暖,她的唇瓣也不会一年四季都像失血一样苍白,饱满的嘴唇是殷红的颜色,她抿唇时,唇珠便被压住,显得颜色更加浓艳。
他最近已经找到了新的方法。
雍殊的嘴唇开开合合,阿瑶为了听得更清楚些,更加靠近他。
“雍殊!”马车后方传来大声的呼喊,城外的道路颠簸,车夫猛地停下马车,阿瑶一时不察,身体因惯性而往前倒下。
她捂着被撞痛的鼻子,车门被拉开,她看见了停在车外的人。
是昨天给她算卦的晋国姬扈,他看着是焦急赶来,头发被风吹得乱糟糟,他原本紧张的脸色在看到阿瑶时一愣,随即阿瑶从他眼中看到了嫌恶的情绪。
她低头看着自己现在的姿势,确实像是强行投怀送抱的模样。
“你怎么来了?”雍殊将歪倒在自己腿上的人扶起来,他寒冰般的手指触碰到她的手背,有些贪恋地停顿。可是她立即抽离,安分地坐回原来的地方,眼中因疼痛而泛着泪光。
饮鸩止渴。雍殊叹息一声。
姬扈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幕,更不敢想象雍殊竟然带着这个婢女一同出行,这和他过往的行事风格全然不同。
他隐晦地看了阿瑶一眼,见她故作正经的样子忍不住冷哼一声。
昨天他邀请这个婢女回城遭到拒绝,又因为没有带回来她而受到雍殊迁怒,没想到她自己巴巴地跑了回来,还想跟着雍殊去平末。
从雍殊违反规定出城寻找逃跑的婢女开始,沧姑便不止一次在他面前表示担忧。那时姬扈有些不理解沧姑的小题大做,此时他倒是理解了沧姑的想法。
姬扈将车上携带的包袱扔给雍殊,待他接过后说道:“晋国挑起战事的原因在于我,我与你一同到前线去,我倒要去看看,那些从前属于我的军队怎么听命于他,是否能够心安理得地背叛我。”
直到现在姬扈还无法接受自己从晋国世子沦落到四处逃亡的生活,他在晋国时孝敬母亲,关爱他那位弟弟,对待下属也没有暴虐之举,为何一夜之间所有人都背弃了他,这些人难道不存在道义廉耻吗?
雍殊阻止他的冲动:“这是雍国与晋国之间的战事,你到前线前,恐会让人怀疑你别有用心。”
姬扈的脸色变得阴沉,雍殊的话再次提醒了他如今的处境尴尬。
晋国攻打雍国,只是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姬扈这个已经失去价值的前世子在这里发挥作用。
他一想起已经是晋国国君的弟弟是如何得意,心脏便像被扔在热油中起伏。
父君的葬礼上,他回忆起从小到大父君严厉又不失慈爱的教导,伤心难以自抑。
他沉浸在永远失去父君的悲痛中时,没有发觉身旁的母亲已经渐渐止住了哭声。
父君或许很早就洞悉了母亲的偏心,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日里,让弟弟姬焦去往封地,这本该是由姬扈登临君位后下达的命令。
可惜父君也没有想到他们的胆大妄为,姬焦秘密筹备着篡夺君位,他集结叛军到达城门外,母亲穆姜为他们打开了城门。
在忠心手下的保护下,姬扈才从乱军中逃离国都。
他从顺风顺水的人生走到如今坎坷的境地,雍殊则与他相反,他苦尽甘来,好不容易世子的位置空了出来,君夫人也难以影响雍国国君的决策。姬扈在经历了重大变故后愈发觉得雍殊应该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机会。
可是……
他的视线再次落在马车内的女子身上,他认识雍殊许多年了,也因此他对雍殊身边出现的这个异常更加介意。
“你先回去罢,不必为我担忧。”雍殊劝道。
阿瑶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这辆马车将要去往的目的地,战事将起,如同姬扈介意的一样,她这个对胜利起不到半分作用的人不应该前去。
只是战事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如果雍殊长时间待在外地,她独自留在国都中,不知道是否还有人愿意庇佑她。
“你的婢女,不若随我回城?战场上刀剑无眼,她不适合留在那里。”姬扈说道。
他的声音唤回了阿瑶的思绪,她打量着他,在说这些话时,他的态度和昨天高高在上不同,仿佛是真心为了她的安全考虑。
她担心雍殊采纳姬扈的建议,忙出声道:“我不回去。”
姬扈还想要再劝,但雍殊已经拒绝了他。
尘土滚滚,马车消失在他的视线中,姬扈失望地往回走。
他进入道路上的另一辆马车,端坐在车厢中的女子看向他的身后,随即失望地皱眉道:“阿兄连你的建议也不听了。”
姬扈坐在予缇对面,他与予缇也算熟识,从前这位雍国的公女十分奉承他,每逢他与雍殊见面,她总央求雍殊带她一同赴约,这让姬扈误以为她对他有别样的心思。
可是在他投奔他们之后,予缇的态度与从前大相径庭,她不再耐烦与他周旋,说话时语气如同对待她的那些下人。
这个公女的性格他已经领教过,不由得为雍殊身边的婢女感到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