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公主殿下今天被参了吗 > 第23章 藏金绣

第23章 藏金绣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洪水过境,因为正值丰收季,整个松江府损失严重。

一连多日的暴雨无情的砸下,还有最多一月便可成熟的稻米在这场暗无天日的暴雨下逐渐发霉、腐烂。

百姓们冲进暴雨抢收,只抢回一束束不多的干瘪稻穗。洪水过处,最多的人命竟然是因为抢收粮食被冲走的百姓。

整个松江府仿佛一夜之间干瘪了下去。

对于所有人来说,粮食和水优胜于一切物质条件,因为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城里粮价开始疯涨,就连发了霉的陈米,都被人一抢而空。

而平时人们多羡慕和攀比的绫罗绸缎以及物件杂玩,一下成了最不起眼的东西,甚至根本无人问津。

孙家绸缎庄损失了一百六十多亩上好良田。庄子里每天三十七人的口粮成了最大问题。

其实每个人家不管天灾意外,多多少少都会存一些粮食,孙家也不例外。

孙家有存粮,但是并不多。

本来,孙家是够撑过这次大洪水的,可偏偏,朝廷发放的赈灾粮出了问题。

赈灾粮到的时候,正好孙家没了米。

孙家如寻常百姓一般,兴高采烈的来到朝廷发放粮食的地方,却被得知,每个人只能领三斤米。

三斤米也行,他们已经喝了十多天的清水米汤了,伴着城外挖来的野菜,倒也饿不死人。

朝廷总会再发粮的。

可是,他领到的,是三斤陈年霉米。

赈灾粮和赈灾银出事的消息像纸里被点燃的火再也捂不住,吞食了所有人期盼了大半个月的意志。

孙家开始想办法筹粮食。

起初,家里的存银还能每天买个七八斤米,虽然不够三十七人吃,可足够让他们每天不用特别挨饿。

可渐渐的,米价上涨堪比洪水蓄势,一发不可收拾。

孙家的存银渐渐见了底。

孙家开始急于出手一批布料,用以换粮。

可是整个南方大水,严重缺粮。而北方,路途遥远不说,出行更为艰难。

好好的绸缎料子压在仓库,在雨水下潮湿发霉,孙家好似一下陷入了绝境。

就在此时,与他们合作长达数年之久的江南韦家找上了门。

暴雨过后,雨水未停。

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三十二岁的孙明轩独自坐在廊下,心里愁思满怀。

方秀莲撑着伞走过来,走到廊下时将手中青伞立在了一旁的红漆圆柱下。

雨水顺着青伞形成一股细流,很快汇入院中不见。

“实在不行,咱们将庄子散了吧。”

这是方秀莲思考了许多天后唯一能想到的办法。

可这句话,在她说出口的一瞬间,就被孙明轩否决了,不带一丝犹豫。

“庄子是爷爷一辈子的心血,且庄里人,也是一辈一辈传到了现在,不到最后关头,咱们孙家三十七口,我一人都不会放弃。”

方秀莲没再说话,她知道,与其说是孙家养着庄子,不如说,是庄子里的工人,祖祖辈辈的养着孙家。

如今,因为孙家的关系,好歹还有口米汤喝,一旦出了庄子,只怕有的工人只能饿肚子了,甚至流浪街头面临性命之忧。

“罢了,夫君就当刚刚秀莲胡言,此事,秀莲往后绝不再提。只是如今形势严峻,咱们要想个法子,解决这一大家子吃喝才是。”

方秀莲是真心说的,她年少时从北方嫁入南方孙家,远离娘家亲族,十年了,自己夫君,连同婆婆未有一日苛责过她。

庄子里的工人每天见她也都笑眯眯的,会问她一声少奶奶好。

若非如今无粮下锅,她万不会有动庄子的想法。

就在夫妇俩一筹莫展时,江南韦家上门了。

“少爷少爷,韦老爷来了,人已经在前厅。”

看门的小厮着急忙慌前来禀告,起初,孙明轩还未反应过来他说的是谁。

“韦老爷,哪个韦老爷?”

小厮说话非常激动。

“就是江南最大绸缎商那个韦家,韦良培老爷亲自带人来了。”

什么?韦老爷子亲自来了?!

孙明轩一骨碌从摇椅上翻起身,和方秀莲二人当即去往前厅。

韦良培今年已经六十多岁,可看起来只有五十岁的样子,许是一直荣养南方的关系,老爷子整个人身体倍棒容光焕发。

一见面就贤侄贤侄的叫。

“记得初次见你时,还是你父亲带你做客,那时你刚满三岁,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孙明轩先是行了一礼,叫了一声韦伯父。

然后才道:“明轩记得,父亲在世时常提起伯父您,伯父快请坐。”

韦良培看到了站在一旁的方秀莲,面上惊喜掩不住。

“这是?”

方秀莲见状上前行了一礼,声音柔和尔雅,“侄媳妇见过韦伯父。”

孙明轩耳尖红了红,不好意思的说,“这是侄儿之妻秀莲。”

“好好好。”

韦良培一连说了三声好字,在孙明轩的搀扶下落了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