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别逼朕登基 > 第39章 39

第39章 39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而正聊着,门外传来一声:“将军,御史台公孙大人求见。”

周权起身道:“快请进来。”

周祈安也跟着起了身,连忙把口中食物咽了下去,乖乖倒了一杯茶奉给了公孙大人道:“大人请喝茶。”

“多谢二公子。”说着,公孙昌接过了茶杯,却并不饮,见二人还在用饭,有些不好意思,但事出紧急,还是对周权直抒胸臆道,“周将军啊,今日之事太过突然,老夫也震惊了许久,方才和同僚们理出了些头绪,不知周大将军以为如此处理是否妥当?”

“公孙大人请讲。”

今日八名死者的身份虽未完全确认,但经初步指认,整个青州的话事人怕是都没有了。

如此的惊天大案,有权办理此案之人,此刻却都躺进了停尸房。在朝廷任命之前,由谁来查办此案才是首要商议的问题,否则擅自办案便是越界,是大忌。

今日随机应变破格立下的大功,也有可能为日后埋下祸根。公孙昌在御史台任职,自然最懂这个道理,这么多年以来,他也养成了宁愿当一个慵臣,也绝不冒进的性格。

他看周将军年轻,又一腔热血,此刻前来也是想提醒周将军这一点。

在他们之中,属周将军处境最难。

周将军接的军令只有剿匪与赈灾,而手握兵权,到了地方,若再插手当地的政事与司法,便很容易落人口实。若是被有心之人参了一本,周将军也百口莫辩。

但若袖手旁观,也很容易落人口实。

公孙昌道:“从京城出发前,我们御史台接到的皇命只有查抄青州账目,督查钦差遇刺一案。老实说,在朝廷任命之前,我们御史台也无权查办此案。只是书信从青州送往长安,再由长安送回青州,一来一回之间,也不知何时才能任命新人。等人上任,时间又过了太久,到时证据难以留存,无从查证,这也是坑了人家!”

“老夫的意思是,我们先查验尸体,查看现场,将证据证词记录下来,等朝廷指派的人员上任,再全权交由那人定夺,周将军以为如何?”

周权虽年轻,却也在朝廷混迹了多年,其中的弯弯绕绕虽不愿参与,却也不得不揣摩。

公孙大人的意思他自然明白,回了句:“如此处理,再妥当不过了。”

公孙昌道:“尸体不易久留,周将军,不如我们先去看看吧。”

“好,公孙大人这边请。”说着,周权做了个“请”的手势,而刚要走出帐篷,身后便有一只手攥住了他衣袖。

周祈安小声道:“我也想去。”

周权没说行,也没说不许,周祈安便跟上了。

到了停尸房,只见八具烧焦了尸体并排摆在行军床上,身上盖着白布。

公孙大人走上前去,掀开一块白布,依据尸体上残留的衣物碎片,可以看出是知府官服,开口道:“此人应是王昱仁王知府,此前我曾与王知府有过几面之缘,王大人人高马大,肩膀开阔,倒是能对应得上。”说着,叫随从测量身高,连同其他体貌特征一起记录下来。

周权回了句:“此人基本可以确认是王知府,今日在现场,王知府的亲属也指认过了。”

“那便好。”说着,等随从记录完,几人一同走到了另一具尸首旁。

公孙大人掀开白布,见尸体已面目全非,衣物也只是寻常便服,看不出太多信息,只是右手大拇指上戴了只扳指。

周权自幼习武,对扳指这种射术用具再熟悉不过,即便外观已经烧焦,但根据残骸和气味,仍可以分辨其材质,开口道:“这是犀角扳指。犀角烧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

周祈安跟上前来,用力嗅了嗅道:“有点像……用锉用力打磨指甲时的那种味道。”

“没错。”说着,周权又指了指扳指下方,对身后周祈安道,“这扳指下方有个豁口,这是个射箭扳指,而非饰品,这凹槽是用于勾弦,此人应是习武之人。”

公孙大人是个文人,对这些不大敏感,听了觉得言之有理,叫随从记录下来,又道:“明日若有家人找上来,可以根据扳指指认。”

看完了八具尸体,三人围在了旁边的空地。

随从仍在记录线索,公孙大人却叹了一口气,只觉得一筹莫展。他虽是监察御史,审理过的案件不下上千件,但他的职责主要在于督办。

此案又是桩奇案,一场大火把证据烧了个干净,他们只能从不起眼的蛛丝马迹下手,实在不是他强项。

若真要查,恐怕还要大理寺来人才好。

周祈安见大哥、公孙大人都有些沉默,虽不知自己该不该插手,但还是开口道:“八人虽命丧大火,但也不一定就是自尽。若有经验老练的仵作,一定能看出这八人究竟是死于大火,还是遇害之后才做成了死于大火的假象。”

公孙大人投来了谦虚的目光道:“二公子若有什么想法,请讲。”

周祈安道:“要请仵作验尸。仵作会查验鼻孔,如果鼻孔看不大出来,就要切开看呼吸道。如果失火时人还活着,那人必然吸入了大量浓烟,鼻孔和呼吸道必然会是黑的。如果失火时人已经死了,鼻孔和呼吸道自然就会比较干净了。”

这八具尸体烧得面目全非,鼻孔显然看不出什么,恐怕是要解剖。

周祈安继续道:“听闻还有用银钗试尸体死前是否中了砒霜的方法。但此地靠近西域,稀奇古怪的物件也多,不是砒霜,也有可能是其他什么毒。总之,我们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仵作,仵作肯定有更好的法子。”

听完,周权看向了公孙大人。

毕竟公孙大人在御史台负责督办天下案卷,见多识广,在现场最为权威,只是一眼望去,却见公孙大人额头也开始冒汗。

这案子太过蹊跷,这样的惊天大案,大周开国以来都没有过几件。若是大理寺不来人,他也恐无力破获。

公孙昌用帕子抹了抹薄汗道:“二公子言之有理,只是不知青州地界有没有经验老练的仵作啊……”

周祈安道:“出了这么多事,公孙大人恐怕也已焦头烂额了,这点小事我愿意代劳。等明天天一亮,我便去打听附近县衙里有没有经验丰富的仵作。”

公孙昌道:“那便有劳二公子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