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李大奎憨实一笑,自嘲地回应说:“哈哈,我的语文和外语确实够呛,考试就没见哪次能及格过。”
此时的马舒阳情绪显然轻松不少,嘴角含着笑追问李大奎道:“那你在数理化方面的表现如何?”
李大奎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实事求是地答道:“也就刚好能在及格线上吧,实际水平也没高到哪儿去。”
马舒阳接着将目光又转向赵小美,满含关心地问她道:“小美,那你呢?各科成绩怎样?”
赵小美略带羞赧,同样实实在在地回应:“其实我和大奎的情况差不多,我在语文和英语上稍微能比他强点,不过说道数理化。。。还真不如大奎好呢。”
马舒阳略微停顿片刻,随后用温和而恳切的语气给出了建议:“我明白你的顾虑,但还是希望你能好好考虑清楚,县里的报名时间是十一月五号到十五号,时间很充裕,我可以等你几天,你想想再做最后的决定。”
赵小美微微摇头,言语间流露出一丝无力感:
“谢谢你,舒阳哥,你看我现在这个样子,你觉能去公社开证明吗?这事又不允许代办。更别说还得长途跋涉到县城报名呢。”
尽管马舒阳对此深感遗憾,但他还是尽量用安慰的话语宽慰她:“你说得也对,如果今年真的无法参加,那就等明年再报考也不晚,毕竟你还年轻,等个一两年并不会对大局造成太大影响。”
在获知高考恢复的消息后,马舒阳心头交织着期待与不安。他意识到这是他人生中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路会面临诸多困难。正当他在纠结是否应该迈出报名这一步时,李大奎和赵小美支持鼓励的话语给了他无比的力量,使他心中的决心逐渐坚定起来,对于他们给予的鼓舞,马舒阳内心满怀感激之情。
次日,马舒阳在大奎的陪同下,去公社办理报名所需的证明手续。在学区办公室里,马舒阳内心忐忑,生怕会有什么预料之外的难题。当那张鲜红印章的报名证明真实地握在手中时,就好似看到了一条通向梦想的道路以及未来曙光的照耀。他仔细地翻看着那份证明,像是在找寻某种答案,又似乎是在确证某个重要的事实。
李大奎看出马舒阳内心的激动,拍了拍他的肩膀,轻松调侃道:“这下好了,拿着它就可以去县城报名了,也算是拿到了进高考考场的‘入场券’,千万要加油,别叫我们失望哦。”
马舒阳报以微笑,没有多言。他知道,这张薄薄的证明书不仅仅是通往考场的一纸凭证,更是他生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以后,他的生活轨迹将有所转变,他将要踏上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朝着未知而又充满希望的未来迈进。
经过张齐强父亲的不懈争取,村支书特地找张齐强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并明确表示支持他去参加高考。因此,张齐强最终下定决心报名参加即将恢复的年底高考。他向赵小美透露,自己打算报考农业大学,希望通过获取更高层次的教育,将来能够学成归来,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家乡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在十一月初,知青们纷纷回到了东胜村,因为他们的关系依然在这里,所以他们必须回来报名。此外,第一年的高考分为预考和统考两个阶段进行,预考只考语文和数学两科,于十一月进行。预考的命题是由地区组织进行。
所有参加预考的是在镇上一所中学举行,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监考。据李洁回来告诉说,镇上参加统考的人数大约有八九十人。预考结束后,部分成绩不佳的考生将被淘汰,他们将失去参加地区组织统考的资格。
十一月底,预考成绩揭晓,东胜村的考生们都顺利通过了预考。据童金泉透露,这次预考的通过率仅有59%,相较于其他考生,他们这些人算是相当幸运的了。
知青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复习备考之中。他们深知自己的基础不够扎实,因此更加努力地学习。比其他人慢了一步的马舒阳更是拼尽全力的加紧复习中,每当疲惫时,就会想起那张报名证明,想起李大奎和赵小美对他的鼓励,这也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随着高考的日期逐渐临近,通过预考的知青们开始争分夺秒地复习。他们深知,这场考试将改变他们的命运,因此他们必须全力以赴。
赵小美虽然因不小心的扭伤脚错过第一次高考,但她并未因此放弃。她将这次意外视为一个难得的复习机会,并下定决心要系统复习一遍初高中课程,为下一年的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后来,她在收音机里了解到,当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年,全国竟然有五百多万人报名参与这场考试,然而最终获得录取资格的人数仅约二十几万。当时试卷不分本科和专科,所有考生都在同一个平台上公平竞争,其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赵小美深知,面对数量庞大的优秀竞争对手,在第一次高考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但她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相反,这种认知让她的心态有了微妙的变化,压力反倒有所缓解。
她坚信,只要自己脚踏实地、刻苦复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那么在接下来的高考中,必定有机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她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复习备考中,怀揣着希望和信心,静待下一年高考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