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两年前那个夏夜的承诺真的生了效,第二年参加招生工作的陈希看着坐在自己对面的张涛和薛珅,却始终无法鼓起勇气去问一句:你们两个之间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从没见过这样的张涛,也从没见过这样的薛珅,他们谁都不再像以往那般坦荡。变质的关系会在不经意间露出马脚,被刻意掩饰和规避的亲密举动总能诉说出暧昧的种种,被局外人轻而易举地看透。这一次,张涛选择坐在薛珅的左侧,桌上孤零零的那个人成了陈希。
“陈希……我送你回去。”尽管陈希还没醉到对着龙虾说话的地步,但张涛总觉得今夜的他比那一次还需要人陪伴。
薛珅低垂着眼眸,他已隐约猜到了陈希如此不痛快的原因:“我送吧。”
“不用了,我自己走。”陈希对他们摆了摆手,在留下一个不够洒脱的微笑之后,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六月里一个无风无月的夜晚。
在来到UCB读书之前,陈希一度认为加州会是一个和自己气场相合的地方。但位于北加州的伯克利市却很不符合人们对于加利福尼亚终年长夏的刻板印象,尽管这里也总是阳光明媚,陈希却还是很难将最高温几乎不超过二十摄氏度的夏天称作夏天。
他在大二这年的八月从北京飞往旧金山,略显狼狈地从酷暑奔赴凉夏。这为期一个学年的交换并非是他在情场失意之后头脑发热的选择,而是早在许久前就已经提上日程的安排筹划。虽然在UCB的学习经历并不能称得上十分愉快,但陈希还是会庆幸早先的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它在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给予了他一道喘息的空隙,也给予了他一个逃离的借口。
逃离,陈希从没想过这个词会被用在自己身上。他好像忽然就成为了三流烂俗爱情故事中一个不起眼的配角,在被伤透了心之后毫无痕迹地消失在人海,那个只把他当做工具人的作者从来就没构思过他的结局,任由他自生自灭。
但逃离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懦弱行径,放弃在无望爱情中的沉浮挣扎,停止反复揣测对方的一言一行,陈希终于拥有了更多用来自我审视的时间。正是在这孤独而自由的一年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其实没那么喜欢加州,没那么喜欢化学,也没那么喜欢张……好吧,还是挺喜欢的。
来美国之前,陈希客气地拒绝了张涛前往机场送他一程的请求。他也没有告知张涛自己出发的具体日期,而是在安顿下来之后才发给他一张加州日落的风景照。国内的时间还是早上,张涛秒回了这条消息,开始关心他在那边的生活怎么样。
一切都一如既往,也的确一如既往,他和张涛仍然视彼此为好友,偶尔聊几句天,分享一下日常。他并没有刻意地去疏远张涛,一是因为他仍然有些舍不得,二是因为张涛没有做错任何事。
半年之后,伯克利迎来了不太像冬天的冬天。在与圣诞节气息格格不入的凛冽海风中,陈希终于能够鼓起勇气复盘这场四年有余的单相思,直视这道血淋淋的伤口。为什么他会在察觉张涛和薛珅的秘密交往时如此受伤?曾经的张涛也爱着另一个人,从没爱过他,可少年时代的他却不曾这般痛彻心扉过。
归根结底,是他有了希冀,有了幻想,有了期待。两年前,在地铁站分别的那个秋夜,十八岁的陈希开始不再满足于做张涛的好朋友,而是想成为那个能让张涛永远幸福下去的人。
但他失败了。
陈希不太想去深究自己失败的原因,他已决意退出,纠结于之前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更何况他早就明白,感情里的千错万错归结于一条,都只是因为不爱——不够爱,不被爱。
但万幸的是,陈希一向不缺乏爱人的能力,这是流淌在他血液中的本能,是根植于他骨髓中的天性。所以他不会真正陷入不被爱的境地,因为至少还有他去爱他自己。
UCB的春季学期在五月末之前就已经结束,陈希完全可以在此时回国,结束自己的交换生活,不继续在北加州度过一个温凉的夏天。但在发觉自己并没有那么热爱化学之后,陈希决定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于是他申请了跨学科的暑期项目,留下来修读哲学相关的课程,也就无缘第三年的招生工作了。
他手头有几个清北种子选手的联系方式和个人资料,都是去年招生时联络上的高中学弟学妹。他这一整年里没少给他们发的朋友圈点赞,也偶尔跟他们聊聊天,帮小朋友们排解一下高三巨大的学习压力,以此刷一刷他们对清华招生组的好感度。但由于今年无法亲自到场,他只能把这些人脉资源全都转接给招生组的其他志愿者。只是陈希做梦也想不到,前来跟他对接的居然是姜凡。
他们两人都在清华读书,上大学三年以来,彼此联系的次数屈指可数,陈希却总能以另一种方式得知他的消息——科研能力出类拔萃的姜凡是校内各大公众号上的常客,多到几乎写不下的奖项和荣誉让他在清华这种能人辈出的地方也可以一通乱杀。
陈希起初不太理解,日理万机的姜凡为什么要来清华浙江招生组这座小庙凑热闹。但在得知张涛今年照旧会去杭州招生,又了解到三校在住宿地点上闹出的大乌龙之后,陈希就大约猜出了姜凡的意图。他依然不知道三年前的张涛为什么要故意躲着姜凡,也仍旧不了解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但区别在于,过去的陈希想等到张涛自己说出来,现在的陈希已然出局,不应再对此产生任何多余的关心和好奇。
可他还是感到一丝不甘,他血淋淋的伤口虽然已经愈合,却留下了一道时不时痛痒的疤痕。张涛是不是已经和姜凡见了面?他要怎么同时面对曾经和现在所爱着的人?他会不会感到无措和害怕,希望有人能陪着他?终于,在一个无眠的夜晚过后,陈希点开张涛的聊天框,向他发送了两条消息:
“招生工作还顺利吗?”
“有没有想我?”
他们的上一次对话还停留在几天前,张涛向他转发了一条微信推文,内容是亚马逊将在一年后停止Kindle中国电子书店的运营。他什么都没说,只回复了一个戴着墨镜的黄豆表情。
高中时的那部Kindle还跟在陈希身旁,他使用它的频率却大幅降低了。现在的他已经很少会看言情小说,阅读时间基本都贡献给了期刊论文和学术专著,平板电脑的笔记和标注功能更为自由灵活。但在来到加州之前,陈希还是在自己满得不能再满的行李箱里插空塞进了这部Kindle。
就算不再用它读书,至少还可以拿来盖个泡面碗,不是吗?
六月末,陈希开始着手购买八月中旬回国的机票。在确定了具体的航班之后,他将订单截图发送给了张涛。
他想要和张涛见上一面。在过去的一年中,他有太多话想对张涛说,尽管其中的绝大部分他都不能说出口。就好比他其实很想问问张涛,你为什么不回应那句“有没有想我”?因为陈希真正想要说的,也是真正想要听的这句“我很想你”只能藏在一个又一个问句里。
“过段时间要不要来给我接机?”
国内此时已是深夜,陈希不知道张涛还要多久才会回复。但他知道的是,张涛一定不会拒绝。
走出首都机场的一刻,扑面而来的热浪和身旁的张涛让陈希产生了一种错觉。他仿佛置身于三年前的夏天,十八岁的他和张涛拉着行李箱,肩并着肩走进了北京的盛夏。
去年他离开的时候,北京正是炎热的时节,今年他回来时亦是如此,就好像先前被按下了暂停键的酷暑又继续流淌起来。但这之后的日子却被加速快进,或者说大四原本就是这样一个阶段,在时光飞逝中,或有条不紊,或随波逐流,或焦头烂额地走到一段岁月的终结,迎来另一段崭新的人生。
与高中不同,这一次,他们四人中最先确定了未来去向的人是张涛。八月在机场见面时,陈希就从他口中得知他已经在复习专业课,准备参加今年年底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但令人惊喜的是,陈希在九月末收到了一张由他发来的推免系统截图——他顺利地保研了,并将在北航继续度过三年的硕士生涯。
而对于打算出国留学的其余三人来说,他们的战线则拖得更长。姜凡和薛珅都打算跳过硕士,直申美校博士,在经历了繁琐的准备工作和漫长的申请季之后,两人都在第二年初春接offer接到手软。姜凡自然是要继续读物理,并在众多朝他递来的橄榄枝里果断地选择了麻省理工,原因有三:全世界第一的物理系;做暑期项目时体验不错;给了全额奖学金。薛珅则犹豫了一段时间,才最终在斯坦福和哈佛两所学校里接受了后者的offer,对于他所申请的统计学专业而言,前者的学科实力略胜一筹,可无论如何,哈佛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声誉还是太诱人了。
经历了赴美交换的一年之后,陈希并不打算在本科毕业后再度前往这个国家生活。他自小就学德语,哲学传统最为深厚、哲学流派最为丰富的德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去处。他本科修的两个专业都和哲学跨度太大,欧陆高校又少有直博的先例,陈希便申请了硕士项目。而再之后的安排,还要看未来的他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本科毕业典礼的那天,陈希又一次在清华园里见到了张涛。他和姜凡站在水木清华的荷塘边,请一个路过的学妹帮他们拍了几张合影。虽然是张涛约了陈希今天在此见面,但看到这一幕的他却忽然有些犹豫,不确定自己究竟该不该过去。
“陈希!这边!”紫色学士服配红发还是太乍眼了,张涛一抬眼就注意到了他这一身无比热闹的装扮,连忙朝他招手示意。
陈希藏也没处藏,只能朝他们走过去。他没来由地紧张起来,故作镇定地与张涛寒暄道:“怎么样?这边是不是比你上次来的时候漂亮多了?”
张涛朝着他疯狂使眼色,还没等陈希意识到自己到底闯了什么祸,一旁的姜凡就开口了:“今天难道不是张涛第一次来吗?”
陈希和张涛的脸色一起变得难看起来,两人慌乱地交换了一个眼神,在姜凡审视的目光中支支吾吾了半天,也解释不出个所以然来。
“你们到底有什么事瞒着我?”姜凡平时的语气就很正经,态度若是再严肃一些,听起来简直就像是已经生气了。
陈希坦荡惯了,本就不擅长扯谎,再加上他也是真的对他们两人之间的事一无所知,憋了半天也没编出一个像样的借口。
这样僵持下去不是个办法。张涛眼一闭,心一横,清了清嗓子:“其实我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来清华找陈希玩过。”
比起所谓的吃味,姜凡更多的是感到疑惑:“你说你当时忙得没时间过来,又因为多次拒绝了我的邀请,之后有空的时候也不好意思再来找我……那你为什么有时间来找陈希?就算你之前也拒绝了他,那你后来为什么不会不好意思来找他?”
陈希听得有些愣了,这种理由恐怕也就只有涉世未深的姜凡才会相信吧。
张涛反倒松了一口气,这一番话帮他彻底回忆起了去年夏天招生时他到底是怎么哄骗姜凡的。
“很简单啊,因为……”张涛抬手搭上了陈希的肩膀,灿烂而大方地笑道,“陈希,是我最好的朋友。”
在夏风翻涌起苍翠碧海的簌簌声中,陈希听见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回响。
“这个给你,飞机上用得到。”张涛把今天一直随身带着的手提袋递给了陈希。
在便宜坊吃饱喝足之后,两人又回到了机场的T3航站楼。由于中途出来与张涛见了面,陈希需要重新过一次安检才可以登机,安检口就是张涛能送他到达的最后一站。
陈希拿出了袋里的东西:“这是颈枕?怎么忽然想起来要给我这个?”
“不是忽然,其实两年前就买过一个。本来想在你去美国交换之前给你,结果那次没送成。”张涛把行李箱也推到他的面前,“咱俩当初一起来北京的时候,才坐了两个多小时飞机,你下去之后都说自己浑身又僵又痛。北京到旧金山要飞十二个小时,你怎么能受得了?这次飞慕尼黑,时间差不多也要这么久。所以我就买了个新的,你在飞机上睡觉的时候戴着,应该会舒服很多。”
陈希顿感鼻子一酸,视野逐渐模糊起来。他赶忙摘下身上的双肩包,佯装背过身去翻找东西,借机擦拭了一把朦胧的泪眼。
“你在找什么?”张涛还想凑过去帮忙。
“我……”陈希还在试图平复自己的情绪,“我也有东西要给你。”
张涛顿时起了好奇:“是什么?”
在随手触摸到一个扁平坚硬的物体时,陈希的手指顿了顿。但他只迟疑了不到片刻,就决定将它交给张涛:“……我的Kindle。”
“还是高中的那个?”低头打量它的时候,张涛流露出惊喜的神色,好像见到了一个老朋友,“但是如果给我了,你用什么看小说啊?”
“中国区的电子书店都没有了,TXT文件平板上也能看,它现在的作用其实只剩下泡面了。”回想起高中时,张涛无数次越过他们之间的过道,探头问自己借这部Kindle的情形,陈希不由自主地弯了弯唇角,“所以……归你了。”
“陈希……”抬头望向他的张涛却怔了怔,语气也温柔下来,“你怎么哭啦……”
陈希伸手抹了几下,这才发觉脸上已然全是冰冷的泪痕。张涛从口袋里翻出纸巾递给他,他却没有去接。因为此刻的他脑海中只剩下一件事——在这里落泪的自己是不是有些太没出息?
但他好像也不算很没出息。高中发现张涛眼中只有姜凡时他没落泪;大二察觉张涛和薛珅在偷偷交往时他没落泪;在加州想念张涛想到快要发疯时他没落泪……唯有这一次,张涛待他太过真心,他心软、心动、心痛到泪如雨下。
也正是在这一刻,陈希忽然明白,那个能让张涛永远幸福下去的人不是他,不是薛珅,不是姜凡,而是张涛自己。
张涛却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陈希的泪水:“陈希……我一直都觉得你很了不起。无论是拥有天才的大脑也好,还是敢于独自在异国他乡求学、生活也好,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但我猜,你也会有眷恋和不舍吧……还会有紧张、不安,甚至有迷惘和恐惧。”
见他迟迟没有接过纸巾的意思,张涛干脆亲自帮他擦起眼泪来,一边擦,一边继续说道:“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高考结束的那天晚上,你喝醉了,说要把勇气借给我。从那之后,我好像真的逐渐勇敢起来……尽管花了很久很久。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在今天把这份勇气还给你。虽然你一直以来都足够勇敢,但我还是会陪在你身边,站在你的身后。所以……”
在终于拭干他的泪水之后,张涛打开双臂,将陈希高大的身体拥入怀里,在他耳边轻声说:“陈希,别害怕。”
这个拥抱是如此温暖,如此有力——一如陈希曾经给予他的那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