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一定要立阿芝的孩子为太子!”
不容抗拒,熹始帝勇于面对群臣百官,连宗室琅琊王叔的劝骂也不听。
好在谢知珩紧随其后的诞生,才解救了这场登基大典。
“阿耶…”
“阿娘…”
早春的风还是有些冷,哪怕处在辇座里,谢知珩也紧紧抱住自己,蜷缩着缩在里面,柔软的虎皮吸了掉落的泪水。
服侍谢知珩许久,几乎是看着他长大的李公公,站在辇座旁,无声叹息。
为过世的天后叹息,为前后不一的熹始帝,也为孤身一人支撑诺大王朝的谢知珩叹息。
“殿下……”
李公公缓缓出声,到了东宫,辇座内仍未传来动静,他便让人抬起辇座去寝殿。
落轿的声响不算小,哪怕宫人再怎么小心,也惊动了谢知珩。
揉了揉泛着水的眼眸,谢知珩靠着扶手,借助小太监的力,下了辇座。
“去政事堂。”
谢知珩转身背靠寝殿,往政事堂方向走。
李公公垂眸,跟了上去。
谢知珩自小长在熹始帝膝下,养在德阳殿,自是学了熹始帝夙夜处理朝物的习惯,任由天后怎么管,也改不了。
“处理得好快,不愧是大理寺探花,殷寺正大人!”
桌上几盘点心被夹个干净,无奈拉来的三人,在纱帘的遮掩下,睁眼瞧殷少宿处理完一切。
上能欺大理寺卿,下能安抚陶严,殷少宿的能力无可厚非是大理寺内最强大存在。
不然就凭他侯府少爷的身份,区区同进士出身,哪能爬到从五品地位,压制底下进士或状元郎出身的主薄。
三下五除二的功夫,仅仅查问春华楼几位姑娘,殷寺正便将淮阳巷某书生被杀案的疑犯,缉拿归案。
钟旺也赞叹不已:“好厉害,殷大人!”
“殷大人自个就能处理,为何要拉上我们几人?”
晏城不理解,难不成殷少宿真的只是简单看他们两人闲置寺内不爽。
清楚内情的陶严,贴在晏城耳旁说:“先前同几位姑娘聊了会,这姑娘在楼里有个姘头,想与那书生断了,但老鸨不许。”
“书生日日夜夜纠缠姑娘,姘头忍不了,才下的手。”
晏城摸了摸下颌:“情杀案啊?”
又思索几番,晏城觉得不对劲:“情杀案,哪由得殷寺正出手,又这般急促?”
钟旺愤愤:“人命关天,作为大理寺一员,早点断案不该?以告黄泉下的那位书生。”
晏城:“……”
“该说不说,也幸得是位书生,也幸得他死在这段特殊时间。”陶严往嘴里倒了几口酒,“不然,哪会让殷寺正现身。”
“……”
钟旺咬唇不解,他小声说:“就一定是因为他是书生,我们才这般着急探案?”
士农工商。
贯彻整个封建时代的四字阶级。
晏城转悠他掌心的茶盏,垂眸未语。
陶严脸上的笑意不散,伸手安抚了钟旺略显凌乱的发顶,柔软的发旋顶着他重重笔茧的手指。
“旺财,有时间别跟着殷寺正,跟着几道,同他多看些经文。”陶严建议道,“他学识可不浅呢,迄今为止,盛朝高中大/三/元的三位学子之一。”
又聊起原身的努力,哪怕在太子手下补了好几年的课,晏城也不敢与原身相比。
忙拒绝:“清肃可别开玩笑,我哪有你说的那般厉害,站在你面前的,只是大理寺从七品下的主薄!”
“别开玩笑哦。”晏城塞了块点心堵陶严的嘴,止住他更多的爆料。
转眸见钟旺兴致勃勃,瞳眸闪着星点光,像是窗外夺目的阳光嵌入他眸子。
太过耀眼,晏城抬手遮掩这日光,扯过纱帘,由春风拂碎光斑,落在手背不觉热度。
“哼…”
晏城呼出心中的无奈,勉强拉着嘴角:“往日熹光哪敢追,今个,某只是小小主薄,当不起那三学子之称。”
陶严撑着脑袋,温柔的眉眼和缓,睫毛投在眼下,落得碎碎瓣状影。
似想起什么,他用极低的声音说:“几道所遇到的险境,改天换日,便可得天降大任。”
“改天换日……”
晏城往窗外瞧了好几眼,日朗的天,看不见半点变化。
晏城:“是要下雨了吗?清肃。”
“?”
钟旺听不懂,推开窗户,顶着天看了许久,也没瞧出个下雨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