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91章 定太子余波震朝堂 认养子宴会凤仪宫

第91章 定太子余波震朝堂 认养子宴会凤仪宫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新皇李治上位之后的第一次东宫之争就在这样离奇的结果下公知世人。

不只是结果,这一次的东宫之争从一开始就透漏着古怪,明明皇帝皇后还年轻,刚刚二十出头,明明皇后还没有嫡子,但这件事就这样被摆上了台面;明明在太子的人选上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才是最正当的人选,但王皇后居然会想到螟蛉养子的计划;明明看起来长孙无忌就要日暮西山,结果左相大人居然会接连得到吏部尚书褚遂良和兵部尚书李绩的支持。

所以在这一连串的不可思议之下,一个只有名义,没有名声的庶生子皇子李忠居然坐上了大唐东宫太子的位置,一个离奇的结果,甚至是一个耻辱的结果。

事前没人能预料到太子之位的争夺会发生这么多的意外,也没人想到一开始不被人看好的监国长孙无忌居然会有这样的绝地反击,还以为东宫会是淑妃萧未央之子雍王李素节的囊中之物,萧未央是这么认为的,高阳代表的宗室是这么认为的,众多朝臣是这么认为的,就连为自己制定螟蛉养子计划的王婠对结果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只是无计可施下的殊死一搏,但长孙无忌就是做到了。

原以为这会是一次权力的更迭,没想到会是左相权势的另一个巅峰,之前只是有权倾朝野“美誉”,现在已经有了执掌朝堂的事实,从前只是任人唯亲,现在居然左右了太子人选,这才是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时候不只一人想到了高句丽的渊盖苏文废立王上的前例,这就是先帝以史为镜的意思?

直到结果真的摆在眼前的时候,众人才得以复盘左相的整个布局,恐怕从一开始左相的分权就是跟褚遂良的双簧,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啊,看起来没有了吏部尚书的权柄,但却增加了朝堂上的声势,所以褚遂良才会拿出皇子皆庶子的说法混淆概念,并且成功。

还有皇后收养皇子李忠的事,什么早在一月前就知道了,只是自己忘了说,只怕是故意藏着掖着吧,就是想在这样的情势下给出突然一击,毕竟这件事提早说出来暴露目的不说,不知道还会遇到怎样的阻力,现在好了,一次突然袭击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再有就是兵部尚书李绩的支持也来的莫名其妙,兵部尚书是朝堂上最特立独行的官职,不用看任何人脸色,更不用对任何人卑躬屈膝,因为这就是兵部尚书的超然地位,他的权力直属于皇帝的兵权,所以兵部尚书是可以置身诸事之外的,没人知道李绩为什么会支持长孙无忌,难道李绩看左相势大?也投靠了高高在上的监国大人?

又或许,这就是皇帝的意思?

这时候有人想到了皇帝李治在这件事情上奇怪的表现,从始至终李治都没有对这件事发表意见,同意或者否定,高兴或者不高兴,都没有,甚至是有一种不甚在意的感觉,这是错觉吗?想到这里大家又有疑问,可是太子之位毕竟不是一件小事,李治真的会不在意?既然不在意又为什么选出太子呢?

不懂,搞不懂,这时候众多老谋深算的朝臣开始看不懂这个年轻皇帝的所作所为了。

难道新皇帝是一个傻子?被长孙无忌操控了?不然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有名无分的庶生子做皇子?甚至有人做出了这样的猜想。

这时候还有人想到既然李治同意皇后收养李忠,难不成是笃定皇后不会生孩子了吗?虽然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猜测,那就是皇后不能生育,但仅限于猜测而已,太医院也从来没有这样的消息传出来,所以现在皇上这样的做法是不是默认了这个消息?

但不管现在怎么说都已经是事后诸葛亮,东宫之争这件事已成定局,没有再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不管谁再有不满、再有异议,这件事情都必须捏着鼻子认了。

正如萧未央在大殿上所言,对于任何结果她都认可,只不过当时她以为自己会是最终的胜利者,但也是有言在先不是,所以哪怕她知道自己已经输了,并且失败的很彻底,不但输掉了自己的未来,也输掉了儿子李素节的未来,现在她只能认命。

这就是命啊,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不管萧未央筹谋了多少,到头来都只是篮中水手中沙黄粱一梦,以后她只能乖乖地做自己的淑妃娘娘了,留给她的机会已经错过,她可谓是这件事上面最大的输家。

第二大的输家就是支持萧未央上位的以高阳公主为首的宗室,高阳公主的本意或许不完全是为李素节争夺太子的位子,更多的是不满长孙无忌的专权,新皇上位,宗室才应该得到更多的权力,凭什么是长孙无忌呢?毕竟这是李姓的天下,不是长孙氏的,所以高阳公主才会介入到这场纷争中,实际上她连萧未央的儿子也看不上,因为萧未央自己出身也算是低微,虽然是兰陵萧氏,但只是萧氏的旁氏,但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才会勉为其难的表示支持。

可是现在出现了这样的结局,东宫之争的落败宗室不但颜面扫地,声势也在此消彼长之下落入下风,之前还可以说是平起平坐,现在就是明明白白的不及监国大人了。

为此高阳公主又一次找到李治大闹紫宸殿,李治本就性格儒弱,只能硬着头皮看着这个性格如火的姐姐表达不满,只不过高阳公主这样做还是让李治有了些许恼意。

有输家自然就会有赢家,从表面上来看,皇后无疑就是最大的赢家,自己虽然没有生育皇子,在跟萧未央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但靠着螟蛉养子的计谋不但坐稳了自己皇后的位子,还彻底打没了萧未央的幻想,这就是最大的赢家,所以对王婠示好的人络绎不绝,王婠也是谈笑嫣然,似乎这件事从来都没有影响到皇后的气度,没人能看出皇后的强颜欢笑,因为靠一个庶生子维持自己的地位,在别人看来这是美中不足,但在王婠看来这就是耻辱,所以这依旧是她的缓兵之计,王婠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生一个孩子的想法。

还有一件事,王婠不会忘掉自己当初说服李治的时候,李治的心意:如果认为李忠不合适,可以在以后给自己喜欢的孩子,而这个孩子就是如意肚子里的孩子,这也是王婠心里过不去的结,难道她费尽心思跟萧未央明争暗斗夺来的东西,她要拱手于人?王婠做不到,所以看似一切尽在掌握的王婠只能是勉为其难的应付着大家的示好。

另外还有一个赢家,就是真的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监国长孙无忌,过去称呼一声左相是客气,现在称呼一声监国大人是合该如此,宰相府也重新开始门庭若市,仿佛之前人气清冷不存在,不过长孙无忌也仿佛不在意这些迟到的恭维,仿佛东宫之争也不存在。

只是所有人都似乎忘记了这件事其实还有另一个赢家,纯属躺赢的赢家,就是庶生皇子李忠和她的生母宫人刘氏,八岁的李忠还懵懵懂懂不怎么懂事,但他的生母刘氏听到李忠成为太子的消息后彻底成了一个傻子,她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太子的母亲,或者是一位未来皇帝的生母?这样的冲击直接把刘氏这个小人物震惊的说不出话,现在她才明白皇后为什么会收养自己的孩子,原来如此,她原以为自己的儿子被皇后收养就已经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没想到还有更大的惊喜,刘氏不敢有太大的奢望,她想起了皇后认子当日皇后身边的宫婢喊自己娘娘的样子,难道自己真的会做娘娘了?

在刘氏还在幻想的时候,一点都没有感觉到自己身边的异常,按理来说她的儿子成为了太子,她这个生母身边应该不缺道喜的或者巴结的人,可是并没有,特别是李忠被皇后带走“教导”的时候,刘氏的生活并没有变化,她被大家似有似无的忽略了。

这样的赢家还是赢家吗?或许胜负从来都跟她无关。

既然太子之位已经议定,不管是否合情,合理,但至少合规,这是皇帝携众朝臣在朝仪大殿共同议定,这就是结果。

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择一黄道吉日举办太子的册封大典,以及昭告天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