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看着动怒的李治,毕竟他是李治的舅舅,就算是监国也不应该约束他太多,所以还是委婉的劝解道:“皇上,就算不追究她作为先帝才人的往事,现在她怀孕也只是怀了皇上的孩子,并不能确定是否是皇子,所以给出大妃娘娘的位置不合适。”
就这样,李治为自己和如意孩子做“太子”铺路的计划直接流产,不能说李治不够有远见,只是高估了自己这个皇帝的能力,想的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被自己的舅舅否了一个哑口无言。
不过这件事甚至都没有掀起什么波澜就被私下解决,也就没有被朝臣知道,也算是保留了一些皇帝的颜面,这是李治继上一次罢黜郑珠贤事件之后第二次被否,这让李治很挫败。
王婠则是计谋得逞,算是第二次赢了李治,皇帝想要独宠武如意可以,但想要给武如意名分那就不行,武如意休想摆脱自己的掌控。
最后采选的结果就是,以为出身长孙氏的女子成为了新晋的德妃娘娘,太子的生母宫人刘氏因为生子有功,被进封为四妃之一的贤妃娘娘,这时候刘氏才真的是梦想成真,从当初被王婠身边的宫婢客气的称呼为娘娘,到现在成为了实至名归的娘娘。
刘氏从一介白身的性启蒙宫人一跃成为正一品的贤妃娘娘,可谓是命运的最大赢家,当然她也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皇后给的,所以对王婠唯命是从,王婠在失去了帮手郑珠贤之后有重新得到了一个帮手,也算是赢家之一。
反倒是萧未央知道这件事之后感觉晦气,现在就连一个小小的陪床宫人都能跟她平起平坐了?皇帝的四大妃什么时候这么不值钱了?特别是刘氏对萧未央展现小人嘴脸的时候。
二人之前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认识,只不过当时萧未央是李治的良娣,刘氏就是陪床宫人,萧未央得宠自然看不上陪床的刘氏,刘氏没少陪着笑脸被萧未央脸色,不只是她,太子府时期的萧未央就连王婠都白眼儿,她刘氏算什么?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今时不同往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她刘氏也成了现在的刘妃娘娘,论品级跟萧未央还是平级,刘氏自然就想出这一口气,并且刘氏作为入身太子府最早的人,她比王婠和萧未央都要早,自然也清楚二人之间的矛盾,现在皇后让她成了贤妃,刘氏还是懂得投桃报李的,所以萧未央就是她对皇后的投名状。
所以萧未央的院门前又开始上演大家记忆里的一幕,刘贤妃在得到册封后经常会穿着盛服在萧未央眼前走来走去,萧未央上一次看见这样的情况还是郑珠贤小人得志的时候,当时这件事在宫里传为“美谈”,现在又轮到刘氏这个小人得志的,并且刘氏还是有样学样,开始还在萧未央的门前晃悠,后来萧未央对她避之不及,刘氏守株待兔不到就开始到处找着萧未央偶遇,这一切都是萧未央噩梦重演,走了一个郑珠贤,又来了一个刘氏,只不过跟郑珠贤相比,刘氏更像一个东施效颦的小丑,萧未央的评价是沐猴而冠,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
这个评价被有意无意的传到刘氏耳中的时候,可把刘氏气得不轻,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这不就是说她不配贤妃的位置吗?这可是她的软肋,她还是太子的娘亲!萧未央凭什么敢这么说她?还以为自己是以前没有身份的陪床宫人?随便她欺负?欺人太甚!
王婠对这样的情况倒是乐见其成,按理来说她作为皇后应该着力维持后宫的稳定,但生活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在整个后宫,只有一个道理,就是她这个皇后。
这时候王婠可谓是志得意满,最近她的一系列谋划,先是力克劲敌萧未央夺下东宫之位,然后又两次借助长孙无忌婉拒了李治的安排,前一次是保住了郑珠贤贵妃的位子,后一次是挫败了如意上位的威胁,这都是实实在在的谋略,并且现在德妃和贤妃的人选都是自己推荐的,不但示好了长孙无忌,也有了死心塌地的刘氏听命,这都是王婠足智多谋的好手段,在这上面王婠这个皇后名副其实。
另外这一次采选良家进宫还有一个特别的人选,就是先帝徐贤妃的妹妹,也在这一次被送进宫,成为了李治的妃嫔,因为其姐的名望被册封为婕妤,也算是一种优待。
总体来说,李治登基之后的第一次妃嫔采选结果可谓是皆大欢喜。
唯一不开心的恐怕就是皇帝李治本人。
李治先前在如意面前夸下海口,说是要给她一个正宫娘娘的位子,可是到头来他这个皇帝君有戏言,说出口的事成了泼出去的水,这让李治怎么收场?所以不开心是真的。
好在如意本来对这件事也不太在意,在李治发泄心中不满的时候还在安慰他,因为如意知道现在李治难处,甚至知道李治的胆怯。
李治从来都不是一个性格强势的人,他性格儒弱,李治也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在崇文馆时期,李治可以说是众多皇子中最不起眼的那个,魏王李泰、吴王李恪、太子李承乾,齐王李佑,这些人都要显得比晋王李治更加优秀,李治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太子,甚至成为皇帝,但最后偏偏就是李治继位,却也改变不了李治不自信的习惯。
还有一点就是大唐的风气从一开始就有问题,除了唐高祖李渊,李氏兄弟们为了这个皇位可谓是极尽同室操戈,李世民杀了自己的两个兄弟,李承乾兄弟们更是互相陷害、攻讦,李治自己都差点被殃及池鱼,在高句丽成了被追杀的目标,后来李承乾更是有了谋逆之举,然后就是几个兄弟自相残杀,白白便宜了置身事外的李治,所以哪怕李治继位之后,李治知道自己能力有欠缺,这就有一种不安全感,李治心中能对自己的皇位造成最大威胁的依然是同一个姓氏的宗室,这才有了现在的李治亲外戚而远宗室。
并且当初李世民在驾崩之前对李治多有教导,说他能力不足自有朝臣辅助,所以给他留下了三个托付之臣,就是监国长孙无忌、吏部尚书褚遂良和兵部尚书李绩,尤其是长孙无忌,作为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就是李治最大的依靠,所以李治大部分时间都会听从舅舅的意见,但这并不代表李治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现在这样的想法他只对如意讲,他只对如意敞开心扉,从很早开始就这样。
所以不管是在罢黜郑珠贤这件事上面,还是在想让如意上位这件事上面,长孙无忌的想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王婠也是看明白了其中的关节所在,两次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但相应的,毕竟皇帝是李治,不是长孙无忌,就算李治再儒懦,很多事情没有自己的自由,心中也是有怨言的,王婠这样做何尝不是在给自己留下隐患?长孙无忌管的太多何尝又不是呢?这时候就能看出三位辅政大臣其中一人的独特态度了,那就是兵部尚书李绩。
李世民临终前明明安排了三位托付之人,但执掌兵权的李绩反而最没有存在感,少有介入到朝堂纷争的时候,只是在上一次的东宫之争中不动声色的支持了长孙无忌一次,在其他时间,这位兵部尚书都是静悄悄的,极其低调,就算这一次为皇帝选妃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另一边的高阳公主则是更加不喜,本来皇帝选妃跟宗室的关系不大,因为宗室不可能参与到这件事里面,可是李治选的德妃是长孙家的人这就让高阳公主不满意。
就在不久前高阳公主才在东宫之争的明争暗斗中输给了长孙无忌,这让高阳公主代表的宗室势力不但颜面尽失,朝堂上的话语权丢失更是实实在在的,现在李治又选了一个长孙家的德妃,高阳公主真想问问李治到底是想干什么,就是想在长孙家这一棵树上吊死吗?宗室怎么让皇帝不喜欢了?
从李治上位开始,他这个李姓的皇帝反而成了李氏的掣肘,这让高阳公主很不明白,这算不算隔壁肘往外拐?放在普通百姓家这算不算吃里扒外?这也不怪她这个做姐姐的跟李治生气,实在是有些恨铁不成钢,有时候高阳公主还在想,自己这个弟弟做皇帝跟自己的父皇差太远了,自己父皇在位的时候什么时候会让臣子左右?现在呢?众臣都在看长孙无忌的脸色行事,长孙无忌说不行,就连皇帝都要看着办,这算是什么皇帝?儿皇帝吗?高阳公主霸道的性格让她忍受不了这些事。
并且高阳公主和长孙无忌本来就有宿怨,当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去世,自己的挚友、和亲吐蕃的文成公主明明就有回来的机会,就是长孙无忌否决了这件事,让文成一人孤苦伶仃的留在吐蕃的苦寒之地受苦,当时李治也是不争气,长孙无忌说不行,李治这个皇帝居然也无话可说,这个仇怨让高阳公主难以释怀,所以从那时开始高阳公主代表的宗室就跟长孙无忌这个外戚不对付。
如果只是这样高阳公主也没什么说的,毕竟当年李治刚刚登上皇位,或许可以考虑到根基不稳,也就迁就了这件事,可是现在呢?李治这个皇帝已经上位三年,三年了,皇帝不但没有掌握皇权,反而是长孙无忌权倾朝野有了愈演愈烈的态势,宗室成了长孙无忌立威的靶子,高阳公主有时候都在想自己这个懦弱的弟弟配得上这个皇位吗?或许父皇让李治继位就是一个错误?
当年李承乾兄弟自相残杀的很多纠葛高阳公主并不十分清楚,她知道明面上的太子谋反,也知道李治在高句丽被李佑安排的杀手追杀,因为当时高阳公主的驸马房遗爱也在高句丽,可是魏王李泰被贬高阳公主是不明白内情的,高阳公主当年还以为李泰会是皇位的最终获得者,李治能够上位也是出乎她的意料的,如果是李泰上位的话,情况应该会比李治要好很多吧?
高阳公主一边想一边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