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00章 房氏兄弟分崩离析 高阳公主破局人选

第100章 房氏兄弟分崩离析 高阳公主破局人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二人走后,屋子里也就只剩房遗直和杜氏二人,房遗直就打开了书信,字迹颇为潦草,细看之下墨迹还没有完全干透,也就是说这是长孙无忌紧急之下写的一封信。

房遗直再看信中的内容,马上就怒不可遏,然后一句卑鄙无耻,痴心妄想就喊出口。

妻子杜氏也在好奇丈夫的反应,信里写了什么至于房遗直生这么大气?是长孙无忌说了什么放肆的话?

好在房遗直气呼呼的把手里的信递给了她,让杜氏自己看,杜氏一看之下也是差点怒发冲冠,头晕目眩,这还真是卑鄙无耻,痴心妄想!房遗直说的一点没错!

长孙无忌的心里详细的讲解了这件事,包括高阳公主的目的是想要窃取房遗直梁国公的爵位,以及这件事先是宗正寺卿审理,再然后是三公,再然后是吏部尚书,最终还是皇上做出了这样各打五十大板的决定。

房遗直夫妇才知道自己刚刚只怕是错怪了皇上了,这哪是什么处置过重?这是在保着自己啊!停爵听俸也是应该的!

所以卑鄙无耻、痴心妄想的就是高阳公主了,居然想要拿着“失礼”这个莫须有的罪名谋夺自己的国公之位!太卑鄙了!

杜氏这时候也在怒斥高阳公主的无耻,房遗直是梁国公,自己就是国公夫人,一旦房遗直国公的爵位没了,那自己还算什么?枉费了自己之前还一心想要调和此事,现在想来真是瞎了自己的眼,难怪自己几次到高阳公主府上都是吃了闭门羹,原来高阳公主打的这个主意。

这时候房遗直又想起了一个词“贼心不死”!

于是说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高阳公主这是贼心不死啊!贼心不死啊!”

杜氏马上就明白了房遗直话里的含义。

所为高阳公主“贼心不死”,是说高阳公主并不是第一次想要谋夺房遗直的爵位,在上一任梁国公房玄龄刚刚去世的时候,梁国公的爵位继承就是顺其自然的事,这时候太宗皇帝李世民还在位,当时高阳公主依仗着父皇对自己的宠爱,就想让自己的父皇把梁国公的爵位册封给自己的丈夫房遗爱,但按照礼制,爵位应该由嫡长子来继承,也就是房遗直,只是爵位继承哪有长子健在就让次子继承的道理?所以李世民就否定了高阳公主的这个想法,却不能改变高阳公主早就想要谋夺国公爵位的事实,所以房遗直会说高阳公主“贼心不死”。

这件事在当年也是闹出了非议,所以房遗直心中对高阳公主不可能没有芥蒂,不管是谁想要夺走自己的国公爵位,都是不可能没有想法的,这也是这么多年房遗直和高阳公主面和心不和的原因。

结果现在也就四五年的时间,房遗直没想难道高阳公主会故技重施,旧事重提,又想要谋夺自己的国公爵位了,并且还拿着一个不是借口的借口当理由,失礼?房遗直真想爆一句粗口,去你娘的失礼!从此自己和高阳公主势不两立!和解个屁!

房氏兄弟至此彻底分崩离析。

至于高阳公主,虽然没有成功抢到梁国公的爵位,但房遗直被申斥、停爵停俸至少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以及在房氏族内说话的分量,房遗则的婚事也就可以顺利定亲,结婚。

所以到了新城公主结婚的当天,长安城热闹非凡,因为同时举行的还有另外一场婚事,就是荆王嫁女。

两场婚事,一个是皇帝的妹妹新城公主,嫁的是如日中天的监国长孙氏,另一场婚事是荆王李元景的女儿,嫁的是千古名相房玄龄的三子。

这样两场婚事合在一起的气氛足以渲染了整个长安城,十里红妆,百里彩带,就连长安城的乞丐都好似过了一个好年,其声势甚至传到了东边的洛阳城,就连武顺在跟母亲杨氏闲聊的时候都会说起,这么一对比,李治册封昭仪的事实在不值一提,也就不怪杨氏不知晓这个昭仪就是自己的女儿了。

这两场婚事的影响不止于街头巷尾寻常百姓的吹嘘,更重要的是在朝堂形成的宗室和长孙无忌的对垒,各自都逐渐从幕后来到了台前。

世人也只能感叹世事无常,没有人会想到房玄龄还活着的时候和长孙无忌堪称太宗皇帝的左膀右臂,二人也是从李世民秦王府时期就认识的至交好友,结果在房玄龄去世后,房氏会走到长孙无忌的对立面,成为政敌,不知道房玄龄泉下有知,对自己儿子的作为有什么评价,还有就是对自己“高攀的儿媳”高阳公主,这是福是祸?

当然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身为梁国公的房遗直,明面上的房氏家族话事人,现在似乎已经开始孤立于房氏家族之外,跟自己二弟房遗爱和弟媳高阳公主闹矛盾不和,自己三弟房遗则的婚事不赞成,也不参与,不参与是因为还在禁足的责罚内,但院墙挡得住房遗直,却挡不住房遗则婚事的喧闹声,房遗直却只能听着外面喜庆的奏乐跟妻子杜氏生闷气,感觉自己被房氏族人抛弃了。

这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而作为局势形成的始作俑者,长孙无忌和荆王李元景以及高阳公主等人最是明白敌我的泾渭分明,过去大家都是幕后推手,现在已然短兵相接,也就都开始寻找自己的外援力量。

长孙无忌作为监国,权倾朝野,这无疑就是他的优势所在,所以大臣褚遂良、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开始旗帜鲜明的站在左相一派,其中以陇西世族为多,这样形成了以长孙无忌为主,关陇世家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

而高阳公主一方就没有这么顺利,从出身来讲高阳公主代表的皇家也是属于关陇世家的一部分,但在太宗皇帝驾崩后,宗室的权势开始被监国的长孙无忌处处压制,也就导致了李氏宗亲的不满,其中就是以荆王李元景和高阳公主为首,另有丹阳公主及驸马薛万彻、九江公主及驸马安国公执失思力、巴陵公主及驸马柴令武以及江夏王李道宗,都是宗室宗亲,也开始明目张胆的站在一起。

但也就仅此而已,经过这一次罢黜房遗直的事,高阳公主也认识到了自己等人能做到的事也就这样的,哪怕自己舍了面子不要,都头来都没有从长孙无忌手中占到多大便宜,只是得到了这一个是赢不输的局面,这就是自己的极限,如果不做出改变,或许现在的势均力敌就会成为一个死局,高阳公主认识到自己应该找到一个能够破局的人。

本来在事前高阳公主还把希望放在皇上李治和吴王李恪的身上,结果事实证明,李治在坐上皇位之后,或许已经没有了替宗亲着想的想法,又或许是李治这个皇帝本来就在长孙无忌的控制之下。

至于吴王李恪,他才是最让高阳公主失望的人,本来稳赢的局面,结果李恪是一个事不关己的骑墙派,并且是不止一次的这样,从东宫之争开始李恪就跟墙头草一样两面倒,但那时候高阳公主还对他抱有一些幻想,到现在就已经彻底放弃李恪会支持自己的可能性,所以高阳公主寻找破局之人也是形势所迫。

只是高阳公主想要找到这个人何其难,自己作为宗室想要跟长孙无忌斗,又有谁在知道这样的前提下还会有这个胆识和魄力呢?

经过高阳公主和房遗爱思虑再三,一个人的名字跳进了他们的脑海,高阳公主喃喃自语道:“是时候让四哥,回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