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天的大唐大朝会,众臣再一次看到了联袂出席的皇帝皇后二人,皇帝居中上首坐在皇位上,皇后坐在侧边不远处,各自面色肃穆。
上一次二人共同出席的时候还是在提出罢黜太子李忠的事件上,只是事情的结果是众臣驳了二位至尊的面子,李忠也得以继续保住自己太子的位子。至于这一次二人再次出席,大家不由得想到了最近流传的消息,这也是有识之大臣早就意料之中的事情,所以今天就是流言变进现实的时候?所以“真相”会是什么呢?
想到这里很多人又把视线转到了监国长孙无忌身上,上一次皇帝想要罢黜李忠太子之位众臣就是得到了长孙无忌私下的“指点”,李治的这个打算才会竹篮打水,然后李治接着又搞了这一出,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皇帝和监国之间存在了分歧,舅舅和外甥之间有了不同意见,所以长孙无忌这一次会怎么做?只是长孙无忌还是一如既往的面无表情,喜怒无色,众臣就算想看出什么也无功而返,所以长孙无忌这一次是对皇帝和皇后的出招束手无策了?这样的猜测让大家心中开始惴惴不安,都在心中考量这样的局是入还是不入?
惴惴不安的不只是前殿的朝臣,在大唐的后宫一样有很多人在关注着朝堂上事情的进展,李忠的生母刘氏还是一如既往的跪在皇后的凤仪宫门口,只不过稍微不同以往的是现在刘氏跪的方向现在是向着大唐朝仪大殿,今天她儿子的命运就将在那里被抉择。
长孙德妃心中也是急,但也不太急,她想不明白皇后王婠为什么会背叛长孙无忌,还真是养不熟的白眼狼,没有长孙世家的支持哪来的今天的皇后,但皇后妄想依靠换太子就能抛离长孙家过去的付出,这纯粹也是白日做梦,就算是皇后这一次的谋划得逞,就算如意的孩子真的成为了皇后的养子,就算这个孩子真的成为了新的太子,但只要有长孙无忌存在,只要德妃有了自己的孩子,德妃认为再换一次太子也不是什么难事,最让长孙德妃不爽的是皇后的背叛,这就是在折辱长孙家的颜面,所以长孙德妃是急,但也不太急。
还有就是淑妃萧未央,她即是皇后王婠的死对头,更是武如意的死敌,上一次皇帝和皇后想要罢黜李忠就险些让萧未央吃不下饭,没想到接着又搞出了这么多幺蛾子,所以萧未央可谓是对二人从头骂到尾,不说每天起床就骂,甚至晚上睡觉的梦话都在骂,如果说一个敌人得意让萧未央不舒服,那两个敌人得意那就是双倍的不舒服,不怪萧未央为此吃不下饭,但自从襄城长公主死后,萧锐这个驸马虽然作为宋国公萧瑀的长子,也挡不住长孙无忌的掣肘,萧氏也已经在朝堂不得势,所以就算萧未央想要对这件事做什么也是无能为力,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静待这件事的结果,这时候倒是让她跟刘氏有了共同的立场...
当然着急的人也少不了如意,上一次李治和王婠已经折戟沉沙了一次,如果这一次还是无功而返,那这件事以后就不用提了,有道是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这一次就是最后一次,她的儿子李弘有没有太子的命相就看今朝了。
果然,首先站出来的就是皇后的舅舅,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柳奭,这样的形势也算有意思,李治带着皇后,皇后带着自己的舅舅和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对垒,有些离谱,要知道李治才在长孙无忌的帮助下解决了对自己有威胁的宗亲,还有就是皇后和柳奭,大家都知道皇后能够有今天离不开长孙无忌的支持,这就开始客大欺店了?
柳奭站出来也不用说什么,该说的话在流言里早就说明白,现在他站出来就是把流言正大光明的说出来,证明流传在民间的流言不是流言,并且证明流言不只是流言,还是老百姓的民义,是有目共睹,是众望所归,也是站队。
所以大家应该对于太子李忠失格、不孝、德不配位,还有喜欢穿妇人衣服的事情做出定夺,这样的皇子不适合继续做母仪天下的皇后的养子,这就是柳奭的意思。
说完之后柳奭就暂且退下,他知道大家会明白他的想法就是皇后的想法,皇后的想法就是皇帝李治的想法,至于大家如何抉择?他相信流言流传了这么多天,众臣改想明白的早就想明白了,该做出选择的也应该已经做出选择,柳奭自己只需要起个头揭破此事,做一个出头鸟,剩下的就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
果然,在柳奭说完之后,众多朝臣都开始议论纷纷,看似在议论,并且还有人口若悬河说的头头是道,闻听者也是一脸认真的思索的模样,实则都是在互相打量,相熟的之间还在互相使眼色,毕竟这种搞好了就是从龙之功,搞不好就得罪长孙无忌的事,还是要把握一个度,既不能做显眼包,还要隐藏的漂亮不会被皇帝忽视,就是要讲究一个藏而还露,欲拒还迎。
朝堂上喧闹了一阵,数位朝臣也逐步达成了意识和心理上的共识,在不明所以的人眼中仿佛商量好的似的,不约而同的就站了出来,开口先是“皇上”,却又互相谦让了一番,最终还是异口同声道:“皇上,臣等以为柳大人所言有理,李忠皇子身为皇后娘娘的养子,对上不孝,多有失格,还传出了喜欢穿妇人衣物的荒唐事,皇后娘娘母仪天下,自然不能继续收养这样的人做养子,不然被百姓误会了怎么办?所以臣等支持皇后娘娘收回收养皇子李忠做养子的谕旨。”
话音未落,认同者影从,也是各自纷纷站出来支持这样的说法。
有认同的自然就会有不认同的,毕竟很多朝臣已经坐上了李忠这个太子的马车,事情是明摆着的,虽然李治不再提罢黜李忠太子之位的事,但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眼睫毛都是空心的,哪还看不穿李治曲线救国的计划,这回倒是不提罢黜太子了,可是一旦李忠没有了皇后养子的身份,那就也失去了嫡子的身份,没有了皇帝嫡子的身份还做什么太子?就凭他那个庶生皇子的低贱身份?这个身份恐怕跟一些大臣说话的资格都没有,还做妄图继续做太子?不看李忠的另外三个兄弟什么待遇?较之淑妃萧未央的儿子李素节不知道差了多少,所以李忠不能被罢黜太子,同样也不能被废掉皇后养子的身份,所以很多朝臣继续站出来反对这件事,至于理由用什么?瞎胡有得用就行,还拿上一次反对罢黜李忠太子的理由说事儿,也只能这么说,太子李忠年纪太小,错误也太小,不该惩处太过严厉,还有就是圣人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要给太子犯错的空间,总之就是要有话说,哪怕是老生常谈的话也要说出来,不能被对面的人说的哑口无言,宁可吵得事情没结果,吵成一锅乱炖,也不能束手就擒,放下屠刀不一定能立地成佛,但被人宰割是肯定的,没人喜欢人为刀殂我为鱼肉,所以那就吵吧!毕竟朝堂上有势从来不在声高,看似吵的热闹,就连褚遂良、韩瑗、来济等人都不得不亲自下场,实际上一锤定音的从来都不是能吵的,比如到现在还默默无声,仿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监国大人长孙无忌,这位大人不说话,谁敢肯定这件事就能尘埃落定?当然,长孙无忌不是唯一没有说话的,坐在上首的皇帝李治也一样没有开口,因为他是皇帝。
众多臣子自然也知道自己说话的分量,也知道自己现在说了恐怕也没啥用,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皇帝出钱养着他们就是让他们来吵架,这叫事不辩不明,所以他们只能吵,必须吵,顺便察言观色看看长孙无忌和李治的反应,这叫看眼色行事,总不会错的,所以这件事的最终结果还是要皇帝李治和监国长孙无忌亲自对垒?那到底是外甥对舅舅说不呢?还是舅舅对外甥说不?
但不管谁先开口这样的情形都不会太美观,所以二人各自还是保持沉默,只是这可累坏了还在吵架的众多朝臣,上一次因为罢黜李忠太子的事就吵了一天,搞到最后大家还是饿着肚子吵,好说歹说是完结了那件事。
这一次估计起步就要吵一天了,天知道会不会还是要饿肚子,话说李治这个皇帝也真是的,讨论这事儿也不提前打个招呼,明知道这事儿一时半会儿出不了结果,还每次都是突然袭击,大家啥准备都没有,要是早知道的话早上多吃一点饭也能抗一抗不是!这就是当官不由人,由人不当官,就算几位上了年纪的老臣也不得不扶着腰慷慨激昂,义愤陈词。
所以,李忠这个养子,皇后是要还是不要了?
最终还是长孙无忌轻咳一声,先是他身边安静下来,然后更多的人开始不说话,最终整个朝堂开始安静下来,这就是监国大人的威势,李治的神色依旧晦暗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