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71章 天意弄人妹妹出宫 阴差阳错姐姐侍君

第171章 天意弄人妹妹出宫 阴差阳错姐姐侍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说李治在高句丽使臣求和的宴会之后可谓是志得意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也就豪饮了几杯,醉眼朦胧下就来到了武贤妃的蓬莱殿,一个人的得意不算得意,还是要有人共同分享才行,就像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这是知己。

李治的知己毫无疑问就是他最偏爱的武贤妃,曾经他独宠过萧淑妃,但那已经是东宫时期的往事,现在李治心里只有武贤妃,所以哪怕已经醉意汹涌内侍监询问李治去哪里歇息,李治还是来到了武贤妃的蓬莱殿。

宴会是在中午,随着各种礼节外加推杯换盏也就拖延到了半下午李治才过来,在李治进来蓬莱殿的时候四处张望也没有找到武贤妃,再往里走看到一个身影躺在武贤妃的卧榻上,卧榻的里边躺着还在酣睡的皇子李弘。

“原来武昭仪已经歇息了,难怪这么安静。”这是李治的想法。

一直跟着李治的内侍监看到这样也有眼色的退了下去,安静侍奉在了大殿外,内侍监从太宗开始就侍奉在皇帝左右,是年纪不亚于长孙无忌的老臣,只不过一直作为内臣存在反而不显眼,但毕竟内侍监的年纪摆在这里,他又是李治的近臣,所以靠着自己的一把年纪一直陪在李治身边,平时还不显山露水,只是这一次的国宴拖延时间很长,可把内侍监累得够呛,宴会全程他都需要站在李治身后,没有坐的机会,这对一把年纪的内侍监是一个挑战,好在他坚持了下来,在看着李治进了武贤妃的房间之后内侍监也算是心静了一些,也就可以有机会在殿外边侍奉边休息了。

内侍监虽然感觉蓬莱殿有些过分的安静却也没有深究之中的原因,在安思定公主被害之后武昭仪就开始疑神疑鬼,看谁都不放心,身边虽有侍婢,但人数并不多,因此蓬莱殿本就比其他宫阁安静一些。

李治此时不管其他,他走向了武贤妃的卧榻。

嘴里还在絮絮叨叨道:“昭仪,你是不知道朕今天的威风,高句丽使臣对朕卑躬屈膝,就像当年他们对父皇那样一样,群臣心中虽有不满,但也是恪守为臣之道,哈哈,爽哉,乐哉,这其中就有昭仪你的功劳啊,朕要重重赏你。”

说完就坐在了卧榻武贤妃的旁边,顺着把手放在了侧躺的武贤妃身上。

李治醉眼惺忪的自说自话,他也不管武贤妃有没有回应,只是自己自顾自的说着,说着自己过去做晋王的时候,说着二人之间的交集,从如意侍奉在紫宸殿到沦落感业寺,再到现在,李治也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他只是想说,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听众,自己手掌触碰下的武昭仪在浑身颤抖,因为此“武昭仪”不是彼武昭仪。

此刻躺在昭仪卧榻上的人并不是武昭仪,而是武昭仪的姐姐武顺。

为什么武昭仪的卧榻上躺着的人不是武昭仪而是武顺呢?此中缘故还要从早一些时间说起。

借着对高句丽一战的胜势武昭仪升任武贤妃,不管是朝堂还是后宫的局势就暂时的稳定了下来,李治没有理由再跟朝臣打一架,后宫在武昭仪成为武贤妃之后也算是分割了后宫最后一块蛋糕:四大妃之一的贤妃的位子。

李治后宫一后四妃,就是皇后和贵淑德贤四大妃,现在五个妃位都是各有其主,皇后王婠,贵妃郑珠贤,淑妃萧未央,德妃长孙,贤妃武如意,最后一个大妃成了如意的囊中之物也就代表后宫的诸多妃嫔不用再争的头破血流了,这样局势也就暂时稳定了。

对如意来说现在她成就贤妃之位是她十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再往前妃位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缺儿可补,如无意外这个妃位也许会陪伴如意一辈子,杨氏对女儿能有这样的结果已经很满意,虽然付出了很多,但人还是要活在眼下,不能活在过去吃过的苦,受过得罪里面。

杨氏知道女儿的心中一直对被害死的安思定公主放不下,可是按照如意的说法害死女儿的幕后黑手是皇后,这个仇还要怎么报?一旦搞出个闪失到时候只怕如意这么多年的艰辛付出都会毁于一旦,甚至还会牵连到儿子李弘和杨氏母女,杨氏倒不是害怕自己被如意牵连,但现在李弘有了接替太子人选的资格,这就说明李弘有机会有更好的未来,那就是太子,以后的大唐皇帝,这才是如意要思考的问题,所以杨氏才会劝说如意要放下心中的仇恨,既然自己做了贤妃,那从母妃的出身上李弘已经不弱于李素节,淑妃贤妃都是一品大妃,按照李治对如意的独宠李弘被立为储君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如意更要为自己的儿子着想,安思定公主虽然是女儿,但已经去世,此事也就罢了吧。

如意知道娘亲杨氏说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可是她明明知道自己的女儿就是被皇后害死,所谓杀人偿命,这个公平如意都不能为自己的女儿争取吗?

所以摆在眼前的事就是如意要在自己可能做皇帝的儿子的前途和被皇后阴谋害死的女儿的仇恨二者中间做出选择,选择儿子她就要放弃女儿的仇恨,安安稳稳的为李弘保驾护航,避免节外生枝;选择为女儿复仇就要活在对皇后的仇恨中,寻机复仇,而复仇一着不慎就可能牵连到儿子的将来,如意只能二选一。

杨氏没有打算为如意做出选择,她只是告诉了女儿两件事其中的权衡利弊,因为她知道如意心中的苦楚,亲身女儿的性命之仇哪是那么容易就能放下的,不管儿子还是女儿都是娘亲肚子里掉下的肉,可是,正如杨氏所言,人总是要活在眼前,活在当下,如意没有必要因为女儿的事跟皇后鱼死网破,因为皇后无子,她是个孤家寡人,如意却有自己的儿子要照看,所以杨氏话能说,决定却不能为女儿做,并且这样的话只能由她这个做娘的来说,因为女儿在皇帝那里还需要善解人意,还需要贤德,能体谅她的只有家人,这些话只能她说。

如意知道娘亲杨氏话里的意思,她是怕自己被仇恨蒙蔽了眼睛,现在自己又成了贤妃,也就比昭仪时更有了和皇后一较长短的资本,就像当年的萧未央一样,以自己受宠的淑妃之位和皇后水火不容,最后二人搞了个两败俱伤,皇后从感业寺找到了自己和萧未央争宠,而萧未央彻底失宠,如意知道杨氏这是怕历史重演,作为后宫的妃嫔,被皇帝独宠就是最大的资本,一旦失宠那就是什么都没了,这个道理如意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