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萧慈:“你觉得,孤修的这座明王宫如何?”
萧慈几乎没有思索道:“草木茂密,王气内敛,不论是论修筑格局,还是仅作观赏,在历代皇家行宫中都是佼佼,其中青竹尤为繁盛,我以为,和谢大人尤其相配。”
“哦?青竹?”
萧慈点头,又看了眼端坐浅笑的谢灵仙,又解释着为什么青竹和谢灵仙气韵相似,“竹,向来被视为气节清傲之物,不折不屈,生长极为迅速,就算在冬日,也不曾凋敝,和谢大人很是相称。”
竹,清高之物。
谢灵仙最善妙笔丹青,少时最爱,入宫后作画的次数就少了许多。
从前我以为她喜爱莲花,后来才慢慢了解,实际上她没什么偏好之物,只是因为家中有个小池子,中有莲花,故而莲花画的最好。
如今还挂在床头的莲图,也是她恰巧送给我的,并没有什么特殊寓意。
谢灵仙此人,渺然空茫,外人看她,好似透过波光粼粼的薄纱,总是看不真切,可越是了解,越是清楚,虽了解她,却到不了那层纱后面,让人越想要钻进她的心底,绞尽脑汁去从最深处,更深处挖出来一些东西,把这层薄纱掀开。
我不禁笑出声,指着萧慈对谢灵仙道:“你看看,这孩子,什么时候这么会说话了。”
谢灵仙向萧慈招招手,她便从座位上滑下来,快步到谢灵仙跟前,被谢灵仙揽在怀中,亲了亲额头。
我在心里哼了声,她也就在对这两个崽子的时候,情绪才会如此外露,平时自是克制的紧。
次日清晨,长安住风雪。
我与谢灵仙披衣坐于窗下。
窗景洁白,竹影摇曳,我们本谈论着立储之事,话语暂歇时,屋中安静的只能听见雪霰扑簌和寒风之声,谢灵仙伸手,用指尖轻轻描摹窗上摇动的影子,眸中渐有痴色。
她曾道,不论如何下笔,终是比不过自然妙法,说这话的时候,她却是面带浅笑,温柔的很。
想来此时此刻,谢灵仙也是这样的心情,要不然也不能腰肢柔软地撑着榻,比平日那端正的样子多了不止一分的惬意。
良久,谢灵仙才回神。
她将目光放到了我的身上,见我不说话,才歪头,似乎在问怎么一直看着她。我伸了个懒腰,道:“那年我们在南山,也是这样的情形,不过是多了个棋盘,若不是因为做了皇帝,不能时常出游,我肯定是要带着你骑马进山的。”
“春闱后,进南山避暑也不错。”
算算时日,这个时间进京的考生数目也不少,科举每三年一次,恰逢我登基后第一次科举,定是要好好操办才是,而这个重任自然而然也是落在了谢灵仙头上。
不是容易事。
但对她而言,自然游刃有余。
出了初三,我们就得回宫。回宫后,上元之时要在宫中祭拜先帝后和太子,春闱后还要大祭一次。
科举期间也是一堆繁冗之事,更何况这次要恢复多年未进行的殿试。
光是想想我就觉得麻烦了。
我道:“等过几日雪晴,我们在街上走走。”
谢灵仙自然不会拒绝。
但是闭着眼睛我都晓得,她出去不是玩乐,而是想要隐去身份,细细观察进京赶考的学子。
她与我久居内宫,穿素服上街,还真是在合适不过。恰逢雪停,谢灵仙着烟青衣裳,我穿着雀蓝长袍,就这么手挽着手,像是寻常女子一般,从市井热闹处漫步至僻静。
这扑面而来的烟火气也有我的一份。
说来好笑,坐上这位子前,我心中日日如同抓心挠肝,可是真坐上了这位子,竟然又觉得这样是好的了。可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会有帝王热衷于作寻常百姓模样——在某一瞬间,我似乎也能忘记至高无上的帝王身份,忘却曾经的腥风血雨。
这样走在自己的王土上,却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仿佛我不是我,而是一只鸟雀。
自由自在地俯瞰着众生,没有任何枷锁和限制。
也是托了北凉安定的福,否则我也不能忙里偷闲。当然,如果忽略隐藏在百姓中的麒麟卫,这份感觉还能再真实一些。
谢灵仙道:“若是婵婴和潇娘再大些,我们还能带着她们出来。”
我连忙道:“我可不要,我们自己挽着,在街上闲逛不好么,干嘛带着俩崽子。”
“您,这是……”
她话中带着调侃意味。
我凑近她,贴着谢灵仙的耳朵,温热的鼻息扑在她的耳垂上,让谢灵仙不禁扭着身子躲开,我拉着她的小臂将她又扯回来,谢灵仙的眼神快速扫过周围的行人,硬是在斗篷底下戳着我的腰,示意我站直身子。
我才慢慢摆正上半身,悠然地拍了拍她的宽袍大袖,连眼都不眨道:“自然是为了如此。”
恰巧路过一药材铺,想当初正是因为我在幽州吩咐人收了大批珍贵药材,后来谢灵仙毒发才迅速配上了解药。
边境的毒药,自然要边境的草药解。
马上就要一年时间,西方边境的驻军大将还在与西戎交涉,可是西戎之中的诸多部族口径不一,有互相推诿的,还有说不知道她行踪的。
我自然是想带兵平了西戎。
但是起战事燃狼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我说两句就能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