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随亲自送秦妙菀回府,这一路上秦妙菀想了很多。
发生过那么多事,沈随依旧还是坚定的站在了她身边。
关于顾妩的过去,可能只是她的一个残念吧。
秦妙菀伸手过去,握住了沈随放在膝头上的手。
经此一事,她不会再怀疑沈随对自己的感情了。
沈随不语,只是反握住她的手。
接下来的一切顺理应当。
-
京中百姓最近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摄政王去了伯爵府提亲,求娶前卫国公府嫡出的小姐。
聘礼送到伯爵府那日,王氏容光焕发在床上坐了好一阵子。
沈随亲自来拜见,王氏只笑着说:“王爷重诺,没让老身失望。”
沈随颔首:“莞儿不应,本王不敢贸然提亲。”
秦妙菀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的,沈随解释那日王氏私下里同他说,让他趁着自己身体好的时候尽快来提亲。
王氏看出秦妙菀犹豫,并非是不想嫁,若是沈随直接提亲,她再劝上几句,这事也就这么成了。
她这么做并不是不尊重秦妙菀的意见,而是她知道自己的身子撑不了多久,若是自己去世了,秦妙菀还要守丧几年,婚事又要搁置。
王氏活到现在,自然看得出来二人之间有情,只不过都没往前迈了一步,所以她愿意推二人一把。
现在事情落定,王氏也算是没有遗憾了。
只是在成亲之前,沈随还有一件事要做。
完颜熙和何玉柳即将启程返回祯国,因为这次遇刺事件,沈随决定一路护送二人,京中军务暂交白庸处理。
沈桓一开始听说这个消息时并不相信,沈随身份贵重,岂会因为这种事离京?但他派出去的探子紧跟着沈随出了城,直到三日之后传来消息,说人确实已经离京五百里,他这才相信。
自打探子出城那日,沈桓便没有睡过觉,他昼夜不停地在心里盘算着,此时到底是不是良机。
沈随不在京中,还带走了六千侍卫精兵,只留下小皇帝和太后这对孤儿寡母。
若他与祯国配合,将沈随杀死在路上,再夺了兵权,那他便可兵不血刃的篡了位。
沈桓甚至想好了,为表仁慈,他愿意留小皇帝一条命,让他退位后出家,在庙里度过一生。
每每想到这些,他眼中便放出癫狂的精光。
皇位,龙椅,这是他必生挚爱。
沈随出城后的第五日,沈桓便以家中宴请为由请了朝中诸多大臣来家中赴宴,白庸自然也在其中。
他在宴上神采飞扬,接连有人称赞他神采奕奕,看来是缠身的重病已经好了。
沈桓只笑而不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沈桓图穷匕见,府中各处忽然冲出来不少身穿铁甲的侍卫,将宴席围得水泄不通。
沈桓也不再掩饰,直接说出自己心中所想:“陛下肩膀稚嫩,扛不起这江山与社稷,本王愿替陛下分忧,担此大任。”
他话一说完,台下立刻有人反驳:“陛下虽年幼,但聪慧且有摄政王辅佐……”话还没说完,侍卫一剑刺过去,那人立刻毙命。
眼见着有人死在眼前,也没人再敢说话了。
白庸冷眼看着这一切,神色平静。
沈桓换上一身盔甲,提着剑再次回到宴上:“诸位好酒好菜吃着,本王去去便会。”
说完便跨马直奔皇城而去。
沈桓手上自有府兵三千,再加上祯国驰援而来的三千精兵已于昨日在他的安排下进了城。
而朝中能调兵的白庸此刻正在他府上被监管着,沈桓有自信能在今晚篡位登基。
他一路畅通无阻的到了皇城,兵不血刃的带兵直达内廷,正欲闯入宣德殿之际,却见到了意料之外的人。
沈随一身银甲从大殿中走出,看向沈桓的眼神中多了几分蔑视:“叔叔深夜带兵入宫,可有正当理由?”
沈桓一开始有些慌乱,但定了定心神后直接道:“听闻宫中有刺客本王带兵救驾。”
“哦。”沈随冷冷道:“看来给叔叔送信的人并不可靠,宫中没有刺客,叔叔请回吧。”
沈桓攥着剑的手越发用力,心想着已经到了宣德殿门口,岂可再犹豫,他朗声道:“有没有刺客,本王进殿一看便知,还请摄政王让开。”
沈桓此刻大概也猜的出来,自己派出去的探子应当是被沈随收买了,所以自己才得到了沈随已经出城五百里的假消息。
而沈随现在既然在皇城中,想必那六千精兵也不曾离开。
突生变故,在沈桓意料之外,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沈桓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决心。
沈随叹了口气:“叔叔,本王给过你机会了。”
沈桓冷笑:“事已至此,你拦不住我。”
沈桓一声领下,他带来的兵还未有动作,却见四面八方涌入不少侍卫,带头的正是白庸。
兵败如山倒,沈桓冷笑一声:“你总是先我一步。”
沈随肃然:“叔叔,束手就擒,陛下会准许你岭南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