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去通禀的人刚迈出殿门,就被亲自送来饭食的来福截了回来:“殿下还是晚点再去章华殿吧,宁公子又跑不了。倒是太后那边已经派了两拨人过来问殿下什么时候过去。您再不去,怕太后要亲自回来了。”
魏天瑜匆匆扒拉两口粥,就往长庆宫去了。
长庆宫是魏青云晚年营建的别宫,铁云骑覆灭之后,魏青云心灰意冷,扩建了当初旻帝下赐的虞王府为长庆宫,将朝政交给太子之后离宫别居。长庆宫并不在皇宫之中,而是在宛京城外西北侧。魏青云去世后,长庆宫成为了太后和太妃们的居所,后来就成了惯例,就连皇太后也要在皇帝成年之后迁居长庆宫。
长庆宫中太后一大早就等着儿子的到来。当年魏天瑜阴差阳错失去了太子之位,皇帝登基之后他又失去了踪迹,好不容易从西北回来之后没多长时间又去了西南,太后与儿子也是聚少离多。
太后身侧一个也是三十多岁妇人陪在一边等候。她轻轻安慰着太后:“瑞王孝顺,今天一定会来的。昨日方才入城,昨夜又是宫宴,也该让瑞王好好休息一下。上次陛下不是说了嘛,这次要长留他在京城,来日方长,姐姐何必心急一时呢。”
太后轻轻拍了她,嗔怪道:“你是守着儿子长大的,自然不懂我的心了。我这些年每见一次阿瑜,都觉得他变了模样,你都不知道我多少次梦到我见到儿子却认不出他来。阿盛出门那么久了,小心他回来的时候你认不出他来。”
原来这妇人是齐墨和齐盛的母亲。传闻中她本是秀才的女儿,嫁了镖局的镖头,当年拨乱反正的时候又救过驾,是太后十分信得过的人,时常召入宫中伴驾。
说话间魏天瑜就到了,太后抱着他哭了一阵之后,才有时间向齐夫人转交齐盛的信件。
皇宫之中,章华殿密室内,宁玥在阅读着魏青云留下的手稿。魏青云用的文字是后世才出现的文字,因此在这世间无人能够读懂,而创造这文字的种族的历史进程已经被魏青云打乱,所以不仅是现在,就连以后,读得懂这本书的人也只剩下罗信和宁玥两个人了。这种文字很简单,无论是拼写还是语法学起来并不难,但它是一种表音文字,那个种族发明这种文字时的发音体系和如今截然不同,所以,对这个世界的人来说,这就是一本天书。
魏青云很早就开始写这本书了,而且看内容来说,应该不只这一本。他应该是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记录下来,但是又不想别人看得懂,所以才用了无人能懂的文字。这也是皇帝急着确认宁玥与魏青云关系的的原因——他想知道太祖天书里到底记载了什么内容。
因为不是常用的文字,宁玥看得比较慢,但很显然是看懂了的。皇帝不在章华殿,但早早就有内侍去回禀:宁玥确实看得懂天书。
一直到黄昏时分,宁玥才看完了整册,但显然后边还有很多内容。侍立在一侧的内侍见状,上前询问道:“宁公子可是读完了整本书?”只见宁玥轻轻点头,“可曾看懂了?”自然是看懂了,内侍这才又说,“还请公子稍等片刻,陛下处理完朝政后要赐宴给公子。
听说皇帝要来,宁玥并没有变得更加轻松,表情反而更加凝重起来。就连与皇帝同案用餐这等殊荣,她都显得心不在焉的。
“阿玥神情如此沉重,可是天书中有什么异常之物?”皇帝问她。
宁玥却提不起来心情和他说话。她已经知道了皇帝的意图,就是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翻译出来这部天书。可是,这里的顾虑太多了,多到她连和皇帝应答的礼仪都顾不上了,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
一旁的仪官正要上前提醒,却被皇帝伸手阻止了。皇帝换了个话题:“阿玥,朕虽不是太后所出,可自幼年太妃逝世后也是太后一手带大的,与阿瑜之间与同胞兄弟无异。他对你的情意早早地知会了朕,朕也是把你当作家人一样看待。”
宁玥抬头看了他一眼,不知道皇帝为何讲起手足之情了。
“朕膝下无子,将来也许不会再有了。这天下终归要交到阿瑜的手中,你也迟早要和他一同担起这天下的重担。朕想获得天书也不是为了一己私欲,就算不能交一个太平盛世给阿瑜,朕也想为他荡平一些路上的绊脚石啊。”
原来在这里等着。宁玥略微思索了一下,反问道:“天书应该不止这一本吧?有些地方我看得不是很明白,还需后面的内容来印证一下。”
见她态度似乎有些松动,皇帝心中稍微轻松了一些,说道:“确实有很多。只是,这些内容不需要你看得懂,你只要把认得的地方译出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