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开始那天,杨耀威的遗体被放置在太极宫中,由慧静仙娘负责为他招魂,为了逝者亡魂能找到归途,接受供奉和慰藉,并能顺利轮回因果,转世投胎。肖妙可安排多位高官拿着衮冕服呼唤杨耀威的名字,然后将衮冕服放在他的遗体上。如此“复”过之后,肖妙可举着招魂幡绕场一周,然后手执水盂,朝坛场四角内外噀水,祈求神佑。
接下来,杨耀威的遗体被安置在早已准备好的御床上,再用角柶撑着他的嘴,热水沐浴过后又用米汤沐浴,随之收集发、甲等,接下来更换衣物。“袭”过后用方巾盖脸,杨逸先洗净手,继之将准备好的玉器放入杨耀威嘴巴右侧。
尘净神姑指示专职人员在殿堂西侧,树立一根长木,然后双手合十,口诵经文,后面跟着一排身着黄袍的弟子,人手一只木鱼,有节奏地敲击着。绕场顺三周又逆三周之后,粟蕴提示作法超度告一段落。
接下来由皇亲帝胄按亲疏关系排序披麻戴孝哭灵,在肖妙可的指示下奠祭先帝英魂。
之后便是不断祭拜哭灵,如此循环往复,转眼二十一天过去,到了出殡的日子,杨耀威的灵柩套着四层外椁,上面罩着华盖,置于豪华马车之上,由四匹骏马拉着,运往浪荡山近清风寺处一座建筑宏伟的陵墓落葬。
出殡之时,杨逸决定亲送养父下葬,以谢教养之恩,留杨梦于宫中主事,以防万一。皇室成员、大臣、官员以及侍从和打杂人员,林林总总不下千人,抬棺的就达二百人之多,加上由士兵组成的仪仗队员八千名和负责安保的特勤队员一万五千人,参加人数超过两万。一路上祭幛如云,花圈似海,人流如潮,爆仗震地,鼓乐喧天。
沿途百姓自动自觉下跪致哀,烧纸鸣炮,表示对皇权的敬畏以及对死者的尊重。
当此之时,那浪荡山上,承办帝陵的事务大臣早已经安排工匠,在陵墓方城前面的月台之上搭建了芦殿,相应的建筑之间也搭有戗桥并备好龙輴。待梓宫运到指定处,将由杨逸亲自在梓宫前引导龙輴进入地宫。相关大臣在后跟随。
到达帝陵之前,忽有安全人员禀报杨逸,说南丘丞相徐缓来之子徐培基托传短信。杨逸拿过一看,书云:圣君明鉴,在下乃南丘丞相子之徐培基,约廿日之前去往楼山朝圣,惊闻贵国先皇不幸驾崩,万分哀痛,自思两国修好,宜相互敬重,故备奉祭品,前来吊唁!望知诚不拒为盼。
杨逸看出对方是以私人名义前来,不必拘礼接见,毕竟此时人多事杂,多有不便。因他曾访问过南丘,知有此人,便不多疑,口谕安全人员例行检查,并传告徐培基,路窄人密,不便穿插,允其随队跟行,待葬礼完毕,再安排接见事宜。
安全人员回见徐培基,俱告所以。
听说要检查,徐培基立马塞给安全人员两个金锭,说箱里装的都是祭品,如随意翻动,是对先皇不敬,恐引来祸事。
安全人员吓得一激灵,又得了好处,再看几十箱东西,检查属实不易,只伸手在前面几个箱子上象征性地拍了拍,敷衍了事。
棺椁抬上楼山,由尘净神姑和慧静仙娘举行仪式做完法事后,梓宫正式安放于墓室棺床之上,杨逸及及大臣祭奠后离开地宫,待工匠固定官材,顶落石门,地宫彻底封闭之时,已是傍晚时分。
夕阳西下,霞光万道,山风阵阵。杨逸宣布葬礼完毕正要下山回宫,耳边忽然传来一阵爆炸之声,紧接着硝烟四起,流火横飞,所有下山之路全都起火。熊熊烈火借着风势四处扩展,成席卷之势向山顶漫?,被大火困住的人根本无处可逃。没被困住的人又因惊慌失措急着逃生,便不顾一切地往下冲,崎岖陡峭狭隘的山路上因冲撞掉崖者不计其数,被踩踏伤残者不可胜数,更恐怖的是有人在不断往四周扔火把,还有人夹在混乱的人群中趁人不备捅刀子,一时之间,惨叫之声响彻山谷,令人心惊胆跳。
山底下负责警戒的军士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阵仗,被一群身后有死神追着的人冲得七零八落,明知道有人纵火捣乱却无法辨别捉拿,只能干瞪着眼睛放任自流。
徐培基眼看着整个清风寺被大火完全吞噬,估计杨逸、粟蕴和肖妙可等人必死无疑,于是按预定计划,组织人马趁夜逃离。经过无名府地界时,不期惊动了府台宁别,他立即带兵来追,一直追到南丘信良城外。徐培基于城门下自报家门,大呼信良郡守万俟霸快打开城门。
万俟霸虽然知道他去乌斯吊唁杨耀威,却不知他为何会被乌斯兵追赶,正自犹豫之时,丞相徐缓来突然现身,亲口下令,叫他打开城门放人进来,并随后关闭。
宁别暂时也不清楚这群慌慌张张的南丘人到底在乌斯做了什么坏事,见城门已关,只得先行回去,再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