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立仁需要这些人里边各兵种的基层军官和军士长,基层军官可以帮助他完善和训练部队的组织工作,军士长则是决定一支部队战斗力的灵魂人物,可以帮助训练和提高每一个士兵的各种技战术能力,这两种人都是一支现代化部队里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都是需要长时间的正规化军队或者军校才能培养出来,最让卓立仁看重的还是这些俄国军人大部分都是经过了极其血腥残酷的日俄战争幸存下来的,这些老兵绝对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尤其是这些人对日军的作战方式和特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卓立仁心里最主要的目标没有任何疑问就是日军。
这些事情都是卓立仁这几天才想起来的,他让金明回去告诉陈强,尽快开始用这些招聘回来的俄国军官和军士长对木材厂里的工人进行军训,每年至少要对不少于二百人进行全年无休半脱产训练,为了不影响木材厂的经营可以每年扩招人员,要把木材厂的工人变成未来的可靠的兵源。参加军训的人必须基本上掌握一般的军事技能,由工厂对每一个参加军训的人给予每年五百块钱的津贴,还要对学得好的进行特别奖励,目的就是要让这些人对参加军训不仅从心里不抵触,还要踊跃参加并且以参加军训为荣。
卓立仁还特别交代让金明回去跟陈强说,别那么扣扣搜搜的舍不得子弹,必须让每一个参加军训的人在一年的军训期里面保证每个月打一到两次靶,每一次打靶不能少于十颗子弹,士兵的好枪法都是用子弹喂出来的,在这方面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
他还交代让陈强在军训打靶的时候把那些顿河马分批牵到靶场,让这些马慢慢地习惯于听见枪声也不紧张,免得将来这些马一旦上了战场就惊了。想了想之后卓立仁很慎重的嘱咐金明,如果能够找到比较熟练的重机枪手或者懂得指挥机枪战术的军士长和军官,也可以开展机枪战术训练,不过子弹可能不够放开了用,可以先开展无弹训练和理论学习,别的等自己回来再说。
卓立仁之所以如此慎重的特别交代关于机枪战术训练,是因为那个年代的重机枪刚刚开始进入战场,机枪战术还很原始。在几年前的日俄战争里,守卫旅顺堡垒的俄国士兵装备了上百挺马克沁重机枪,把只知道猪突冲锋的日本军神乃木希典指挥的部队打得死伤惨重血流成河。
那时候被大部分人接受和认可的的重机枪战术就是像后来那样正面直接瞄准扫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英法联军与德军进行堑壕战时,两边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把马克沁重机枪的射击角度抬高,用马克沁重机枪的最大射距进行抛射,从而对躲在战壕里的对方士兵进行杀伤。
关于放置机枪的位置也有很大问题,在整个一战期间几乎所有的机枪都被摆放在敌人可能的冲锋路线的正面,在敌人发起冲锋时面对面的射击。而卓立仁在战斗中学习到的已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里得到了改进的机枪战术,就是把机枪设置在战场两侧,在敌人进行冲锋时从两翼进行大角度斜射,按照德国人的统计,在适当的距离上,马克沁重机枪以四十五度角正负十度进行扫射,相同单位子弹杀伤率竟然比正面射击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以上,实在是太吓人了!
还有比机枪战术复杂得多的就是炮兵战术,这就纯粹是一个技术兵种了,一个好的炮兵必须懂得相当多的数学知识,要会根据周围任何条件下的环境地貌还有射击目标进行弹道计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高低射角还有射击距离这些射击诸元提供给炮位上的炮兵。
卓立仁自己在上一辈子里就是一个很好的炮兵,他在国民党的徐州炮兵学校受过比较正规的培训,他用过很多种不同的炮,从小鬼子的掷弹筒、迫击炮、九二步兵炮、三七战防炮、山炮、野炮一直到后来的榴弹炮加农炮他都摸过,他很清楚一个好的炮兵不可能像步兵那样经过简单的训练就能上战场,那是拿自己的命和宝贵的大炮开玩笑。
卓立仁离开哈尔滨的时候只有两三门残缺不全的小炮,还没有炮弹,他知道要依靠这些来完成炮兵训练基本上不可能,也就没有什么具体要求,就让家里人看着弄吧,能弄到什么程度看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