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了小镇上,卓立仁马上又恢复到那种极其单调枯燥的生活状态里面,他还要求谭小春也跟自己一样,用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补习功课,他终于告诉谭小春对他的安排是什么了,他准备让谭小春去报考美国军校,把谭小春给弄迷糊了,他不知道这个大少爷这一天天的都是哪来的那么多奇怪想法?就我这样的去报考美国军校?我知道人家军校大门朝哪开?我这连美国字还没认识多少呢,怎么就考军校了?
卓立仁告诉谭小春不是让他现在就去考,就他现在这个水平当然考不上,他的计划是让谭小春继续跟着安妮再学习一年,再根据他的水平去选择一个军校报考,谭小春苦着脸,心里这个愁啊!你说你没事跟着少爷来美国干啥?活该!让你想看西洋景和大洋马?这回傻眼了吧!
不管谭小春怎么发愁,安妮倒是很赞成卓立仁的想法,她还兴致勃勃的帮着出主意,一会说可以选择西点军校,一会又说不行不行,考西点有点困难,要不就先考西点预科学校也挺好的。或者报考美国陆军候补军官学校,还有陆军步兵学校等等等等…反正可以选择的很多,就看卓立仁想让谭小春学什么了。
卓立仁当然想让谭小春去西点军校了,问题是能不能考的上,要是能在西点军校预科学校,先学一年其实也不错,据安妮跟别人了解,一般只要能进这个预科学校,学习成绩不是最后几名就有可能考上。卓立仁请安妮帮忙把这个预科学校的招生考试复习资料先弄到手,再有针对性的去补习就是了。
短暂的假期并没有改变那个中国少年的生活状态,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没有任何娱乐交际活动,除了吃饭睡觉,全部的时间都被用来学习了。这期间在康奈尔大学的中国同学组织了一个‘觉悟社’,想让卓立仁也参加,卓立仁去过两次,想听听他们都谈些什么,也许会对自己有一些启发。
结果他去了以后发现,这些人基本上以空谈为主,大家都在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多么多么好,中国有多落后多愚昧,却没人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一来二去的卓立仁就有些意兴阑珊,后来慢慢的就不怎么去参加这些活动了。
老戴维也不再每天劝说这个异常刻苦的学生多用一点时间去放松一下,安妮觉得自己能够帮忙的地方,就是在他需要的任何方面为他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她毕竟还是卓立仁的私人助理。
很快卓立仁在学校里面的第二个学期就开始了,他又像第一个学期一样,三点一线的往返于教室——图书馆——家。让他有些失望的是那个中国学生组织起来的‘觉悟社’居然解散啦,作为主要发起人的胡适也离开了卓立仁就读的康奈尔大学生物技术学院,转去了哲学院,至于别的那些人,包括赵元任在内的中国同学也因为学业越发的繁重,能够用来夸夸其谈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个‘觉悟社’虽然对大部分都中国同学没什么实际帮助,毕竟是唯一一个中国同学组织起来的,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消失了。
整个学期里边这个中国少年都没什么特殊的表现,可是到了这个学期快要结束时,他向学校提出来一个建议,让所有的人包括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他希望学校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课题组,对他准备要开展的几项研究课题做支持性的配合研究。
尽管学院的副院长戴维教授,对于这个本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国学生的建议表示了支持,由十名在各自领域里面颇有造诣的教授组成的学院科学委员会,经过了一次简单的表决之后,非常痛快的拒绝了这个中国少年的建议,这些很有声望的教授甚至都没有认真看一眼卓立仁通过戴维教授提供给他们的课题目录,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只有十五岁的中国少年完全就是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家伙,根本就没必要为了他的那些不靠谱的想法浪费一点时间。
当天晚上在戴维教授家的客厅里,安妮和卓立仁坐在戴维教授的对面,一边感受着壁炉里劈啪作响的木材燃烧发出来的浓浓暖意,一边听戴维教授说着白天在学院的科学委员会里做出的决议。戴维教授还担心卓立仁会不会因为被拒绝而感到沮丧,最后会让这个中国少年轻易的放弃,毕竟他的年纪还是太小了,少年人的冲动和轻率都是很正常的事。
在戴维教授和安妮的注视下,卓立仁安静而舒适的把自己窝在靠背极高的单人沙发里,好半天也不说话,稚气未脱的小脸在熊熊燃烧的炉火映衬下显得专注和若有所思,似乎在认真思考着什么,又好像是在做着什么决定,安妮有点担心的看着他,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来安慰他。
对于她和她的父亲来说,要想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任何成果,得到学院的支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虽然他们俩都认为卓立仁现在就向学院提出来这样的建议的时机并不成熟,遭到拒绝也是难免的,出于对卓立仁的同情和担心,还是让他们感到十分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