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重生东北1910 > 第239章 无地自容

第239章 无地自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到了伯父家,先到伯父的床头请安问好,嘘寒问暖一番之后,堂兄卓立言陪着,到了外边客厅落座。卓立仁把袁克文关于榆林道的事跟卓立言说了。

卓立言都有点惊着了,按照官场的规矩来说,京官去地方任职,一般都会比原来的职位高一些,只是高也有限,除非是有什么特别关系,一般也就是升一两级。

能连升两三级就已经有些逆天了,超过三级绝对就是异数,如果卓立言要是真的去榆林做了这个道尹衔的知事,等于是连升了六级,这还得了。

卓立言有些难以置信,跟自己这个好弟弟确认了两遍,确信自己没听错之后,撂下卓立仁,进去跟卧病在床的父亲商量去了,这么大的事情,而且还得离开家很远去外地任职,不可能没有父亲的认可自己就定了。

然后卓立仁就听见,里边传出来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他就知道,这是把老头也给惊着了。过了好半天,卓立言才从里边出来,卓立仁一看就知道,他父亲应该是同意了,卓立言的脸上满满的都是难以掩饰的喜悦。

果不其然,卓立言说他父亲一开始也是觉得这个事有些不可思议,有点不敢相信,可是听儿子说卓立仁说的死死的不会有错,又知道卓立仁是通过那位大总统的二公子办的,就不得不相信了。

毕竟谁都知道,那位大总统最疼爱这个二儿子,就算是他平日里十分不着调,也不忍责罚,如果不是什么特别的大事,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

像榆林道这样的小官,其实根本就到不了大总统的案头,都是下边的人直接就定了,尤其是这个榆林道,明清两代都是朝廷极其重要的粮库。

榆林及其附近地区,是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气候干燥特别适合粮食储存,又处于蒙汉交界地带,这里就成为历朝历代的朝廷控制整个北方,尤其是出兵征讨甘陕内蒙,最合适的粮秣集散之地,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是到了清末以后,几乎没有对北方地区发动过大的军事行动,榆林道的军事地位自然也就随之一落千丈,军队与土匪的关系历来都是此消彼长,当地驻军的大幅度减少,造成了榆林附近土匪横行。

这些马匪来去如风,官军没有骑兵,根本就拿这些马匪没办法,治安不好,再加上官府对地方财政的补贴大幅度减少,让这个榆林道尹变成了鸡肋。

有本事有关系的没人愿意去,没本事没关系的去不成,就算是去了也干不好,刚刚告老还乡的那个榆林道尹,就被匪患弄得焦头烂额,还发不了财,最后不得不黯然离开。

卓立言听卓立仁说的这些情况就有些犹豫,怕自己去了再干不好,被弄灰头土脸的倒还在其次,可这个官是卓立仁通过那位二公子给弄来的,自己如果干得不好,再给他们俩丢人就没意思了,他父亲也有这个担心。

卓立仁当然明白他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思,告诉他先不用想这些有的没的,你就说想不想干吧?想干自然就会有办法干好,不想去说什么都是扯蛋。

卓立言低头思衬了好半天,最后终于横下心,点点头说想去。可也是,谁不想连升六级呢?这种好事可不是天天都能赶上的,官场还是商场都一样,有些机会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了。

现在卓立仁能通过那位二公子把你连提六级,将来别人也能,他爹现在是大总统,他说话当然好使,将来那个位子上要是坐上别人的爹,就没你什么事了,现在有机会不抓住,过了这个村,可就没了这个店了。

卓立仁一看快到中午了,与卓立言一起胡乱吃了几口,溜达着回到自己家,坐上已经空等了一个上午的黄包车,就奔了位于月坛南街的农商部。

北洋政府的农商部,传承于满清的农工商部,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之后,把这个农工商部,与革命党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合并为农商部,初分农林、工商二司,后加鱼牧司。

袁世凯极为重视农牧工商的发展,这个农商部在袁世凯的大力支持下,对于那个时期全国的农牧工商业的恢复与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卓立仁之所以这么急着来农商部报道,是因为已经是1915年的2月3号了,他得尽快把在北京的事情处理完了好回东北。

他在上海的时候,给家里的父母发过电报,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回国了,现在手头还有一些杂务需要处理,然后才能回去陪他们一起过年,结果到了北京就被牵扯住了,一直到了今天,他都不敢确定,自己到底哪天才能把手里这些事都办利索,难免有些心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