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一直是最近讨论得火热的话题,大型的餐饮连锁企业,中央厨房的配送模式也已经相当成熟。我这种纯靠手工的小店,对这种时代的改造就显得被动了一些。分工协作这种事其实自商品经济诞生就变得发达。就算三十年前包饺子也大多会购买现成的饺子皮吧?现在也几乎不会有人为了吃顿拉面在自己家里从和面开始拉成面条了。
但因为时代的更迭,随着市场的变化这种供应链也会产生变化。比如很多手工制作的摊档抵不过工厂化的竞争而衰败也是常事,最明显的就比如摊春饼皮这种技艺。记得二十年前,一到过年的时候,只要是菜市场附近的道路就会形成一长条热闹的自发市场,就算城管来也赶不散。那条街上出现最多的时令年菜摊,不用说是摊春饼皮的大姐们。一个个小煤炉搬到街边,然后从红色的塑料桶里舀出一团面粉,在小的平底炉上打转就成了一张春饼皮子。把现成的皮子买回家后,按照家人的口味卷入馅料,是我们中国人过年必须吃上的炸春饼。
不过现在的菜场改造得现代化后,这种节令小摊也很少存在了。能和别人拼摊位卖春饼皮的倒也不是没有,但老合作的大婶去世后我也买过几次。不稳定的质量很难让我满意。
就这样——我也不得不用上了包装的工厂货。包装的冷冻饼皮虽然口感比不上大婶现摊的,但至少要比那几位经验不足的大姐来得质量稳定。只是今天配送商送来的这一袋是什么?怎么成了米做的透明越南春卷皮?
中国菜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里都有相当影响力的传播,但就算是到了天南地北都这样了,更不用说走出国门会变成什么模样了。越南春卷虽然来自华人,但经过发展已经和国内的春卷完全不同,也像日式拉面,韩式炸酱面那样成为一道经典的外国菜了。这种风味倒确实符合现代年轻爱尝鲜的口味,但我也是只有春节前后才会为顾客准备春卷的啊。不是中式春卷的话就没意义了吧?
刚这么想着,店门打开走进来一位三十多岁但化妆得体的大姐。她怀里抱着的则是一个化着烟熏妆头发染得金黄的二十岁少年。大姐名叫阮梅凤,怀里的是街上针对女性客户的KTV男模,不过不是她常牵着进来的那位。
“哦!那不是……”
看到她伸出的手指头,我正好回答:“我也没有做过,但要试试吗?”
“可以吗?当然好了。”
再大的女人也会有还是女孩子的那一瞬间,她兴奋的这一跳就算是这样的时候吗?要做越南春卷也不是这么复杂的事。毕竟师出同门只是用料不同。萝卜,胡萝卜,生菜,过水的虾,炒制的里脊肉丁,将这些裹入泡软的春卷皮里,包裹的手法和我们这里的一模一样。不过鲜有炸的,而是包好后就着酱吃。不管是炒料还是蘸料,鱼露是最具南洋特色的调味。也因为这些不同,鲜艳的红绿色彩,透过透明的饼皮,比炸春卷更有春天的感觉。
只是和春节也极热的南洋比起来,在我们这寒冷的冬天里吃这种凉菜还是有些不合时令吧?梅凤开心地给他科普这道菜,但那男孩子走后,盘中还是剩下了不少。
“我只给他花了这点时间的钱哦!毕竟觉得在他身上花太多钱不大划得来。”在与我对视后,梅凤如此说到。
“小张回老家了吧?”
“可不是,听说趁着过年回老家会顺道结婚,所以过完年也不会回来了。”她喝了口酒答到。
“老张今年过年不回老家吗?”
“那个掉钱眼里的人怎么会把过年这种最好赚钱的时间花在回老家上?何况这两年老家的老人该走的都走了。”
“这么一想,你们从广西出来也有六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