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来自这个不公现状的重重打击,都让李昭旭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与渺小。
在只有十二岁的年纪他根本没有办法去改变些什么。
“我没有一刻不在渴望着,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社会,让所有人都能够平等地活着,
可是,现在的我,根本什么都做不了。”
渐渐地,他从前的热情也有了几分被逐渐冲淡的迹象,似乎已经被过分黑暗的现实给折磨的麻木了。
他再一次回到了木匠铺,回到了那个充斥着锯末与尘土,压迫与欺凌的地方
直到1855年4月,那个春暖花开,杨柳吐絮的时节,一个“贵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正是在那一时刻,我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我来说,那真的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那“贵人”是一个叫作任平生的进步青年,年纪也不过二十五六岁,衣着打扮简洁朴素,看上去文质彬彬却又器宇轩昂,目光坚定而炽热,永远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任平生家境殷实,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却不肯像其他那些纨绔子弟那样,吃喝嫖赌、肆意败家,也不会做嫌贫爱富、恃强凌弱、狗眼看人低的恶心事——他一向很鄙薄这些。
作为最早接受新式学院教育的进步青年之一,任平生在很久之前,就早早认识到了封建君主制的落后性。
“在现在的情况之下,这样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生产力发展,早该被淘汰了,”
只是,他也意识到,封建/主义对于人民思想上的压抑比身体上的压迫更为残酷可怕。
它让人们变得愚昧无知,迷信于统治者所构筑宣扬的权威之中,从而彻底丧失自己的主见与思想。
久而久之,他们面对别人的苦难只会表现得冷漠而麻木,完全沦为没有共情能力的封建王朝的傀儡。
“只有思想上得到解放,人民才能真正的解放。”
如何解放人民的思想呢?在任平生看来,最为根本的方式在于使人们都能受到真正先进科学的教育。
而在教育的推行过程当中,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在任平生看来是最为重要的
“成年人的思想,大多已经在封建主义的侵蚀腐化之下变得异常顽固,要想改变它们可以说是极其困难。
而孩子们——至少在现在,还没有受到太多的污染,大体看上去还是一张白纸,想要培养他们学习科学进步的思想还算是较为容易的。”
于是,怀着“教育救国”的宏伟理想,任平生开始在慕花城中大量兴建新式中小学校。
为此,他甚至还跟自己的父亲吵了几架,虽然每次都是他更胜一筹。
“唉!我怎么生了个你这样的败家子,几代人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那点钱,都快让你给挥霍干净了!”
“父亲,这哪里是在挥霍败家啊?!
你看城里那几家商行的公子一天到晚的,不是去酒馆,就是上青楼,吃喝嫖赌抽样样不落,这才是真败家呢!
我干的,可都是为国为民的好事!”
“你看看你,中邪一样的要建那么多的学校,有什么用呢?”
“唉呀!父亲,你不懂,孩子们可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只有他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啊!”
“哼,好像你不去办这个东西,陵山国就要完蛋了似的!
行了,随你去吧!反正我这一大把年纪,也该退休了!”
为了让教育的推行发展更具有平等性与普惠性,对于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任平生不收取他们半分学费,甚至还会给予一些必要的生活补贴。
同样的,任平生也竭尽全力的保障着其他因各种复杂原因不能上学的适龄儿童的学习权利:
济贫院里的孤儿、流落街头的小乞丐,商铺里的年幼学徒和童工,都成为了他救助的对象。
有些孩子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早早出来打工是为了贴补家用,。
在这种情况下,任平生也会直接找到孩子们的家属,给予他们一大笔足以支撑几年生活的补助费,让孩子们可以放心来上学。
正是在“广施救助”的过程中,任平生与李昭旭相遇了。
李昭旭,那个被埋没在黑暗中的受难者,遇见了他人生中第一抹救赎的曙光。
“小同志,你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吗?”残破低矮的屋檐下,任平生轻柔的声音响起。
“当然想了,而且,我想改变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这整个世界,我希望,希望所有人都能平等的活着。”
李昭旭似乎终于遇到了自己的知音,原先那些濒临熄灭的火焰骤然间重新燃起。
“小同志,相信我,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很伟大的人。”
“像您一样吗?”
“不,你将来会比我伟大的多,我像你这个年龄的时候,还只知道吃喝玩乐呢。”
任平生带他离开了木匠铺,将他送进了自己任职校长的纳川学馆,让他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
也正是在纳川学馆,李昭旭的理想和抱负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
一一这里的孩子,都是曾经遭受过苦难,并且渴望得到变革的,。
李昭旭本就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在加上他极度渴望着改变这一切,在纳川学馆中,他每天几乎总是拼了命似的努力学习,相当勤奋刻苦。
“我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要改变所有人的命运。”
李昭旭在纳川学馆学习了四年,在这四年中,他每天的“工作”基本都是“努力学习→用心思考→感染周围的人”的无限循环。
出众的天资,勤奋的品质,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号召力与感染力,让李昭旭在入学第二年就成为了学生当中一个小有名气的“代表”和“领袖”,得到了任平生的器重青睐。
“我果然没有看错他,他将来一定会是一个能够改天换日的人。”
同样被任平生所看重的,还有另一个聪明机智但又偏好于投机取巧的孩子,叫作蒋经纬。
蒋经纬偏好于抄“捷径”做事,并且会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会搞些损人利己的阴招。
李昭旭却更倾向于脚踏实地办事,坦坦荡荡地做人。
因此,两人在做同窗时,关系就不大和睦。
成年以后政见的差异,更是成了两人冲突的根源.
“唉,谁叫那个人的心中,根本就没有人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