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六旬老太的东施体验记 > 第35章 第 35 章

第35章 第 35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有两口锅一同煮着。

姜迎花示范完毕,陈乘文马上去了另一口锅上手操作。

不是多难的技术活儿,只要筷子夹之前确认一下腐皮厚度就不会出差错,熟练后,光看那层薄膜的颜色深浅也能辨别能否夹起来。

就是吧,挺耗时间的。

姜迎花让他拿把蒲扇多扇扇风,并且千万记得喝凉茶,别守着灶台中暑了。

世上勤奋的人太多,出门稍晚了一会儿,整个早市的摊位似乎只差她一个没摆开了。

集市上,熟食区左挨生禽区,右邻小菜区。

实际上,划分给熟食区的摊位十分少。因为,两三平方米的小摊很难摆下花样繁多,汤汤水水的吃食。勉强摆下了,顾客也无处用餐。

所以这里头的熟食摊位,大部分就是卖一些炊饼、蒸饼、蒸包、咸菜、酱菜。

那时姜迎花寻租摊位,一开始,一个空出来的都没有。

她坚持不懈地打听,天天过来转悠。后来晓得了一点儿门道,找到了管集市坐税的衙役,提了礼,问询熟食区有没有摊儿退租的。

她靠眼睛是真没看出来,小小一片熟食区竟然一下子有三家小摊儿不打算干咯!

第一家,一个挨着生禽区不远的摊位儿。

那一片的活禽摊,天天有活鸡活鸭关在笼子里,摆满一地。不管顺风逆风,东西南北风,只要起一点点风,绝对有味儿,一股熏艾草都隔绝不掉的一股鸡屎鸭屎味儿。

先前租那儿的小摊主做得一手很香的酱菜,去租摊那天没刮风。尽管瞅见离生禽区不远,却也没特别在意,只想早租摊子早赚钱。

在寒冬腊月,年关前租下的摊子,摆了几个月,春日里天天阴风细雨的,早就吹得受不了了。

盼着夏天能好过些,结果总有不在乎那一两碗鸡血鸭血的人家,叫摊主把过了称的鸡鸭帮忙宰杀了。

忙活起来,上半晌杀的鸡,那鸡鸭血到了下半晌还没收敛好。

苍蝇啊,蚊虫啊,不晓得聚集过去多少。连累得酱菜摊都不敢将货摆开,怕一不留神好好的酱菜被苍蝇下了卵,长了蛆。

小摊主受不住,不干了,以后都不打算干了。

姜迎花的生意也不适合在这儿做。

第二个摊儿,在熟食区中间,环境问题不用担心,姜迎花回家问了姜老汉。

姜老汉说,把摊位定在那儿,还不如租那个挨着生禽区不远的摊儿。

因为那边只是环境差,脏和臭,这边却是尔虞我诈,有一对佛口蛇心的老年夫妻在。

老年夫妻卖蒸包卖了几十年了,平时打扮干净利索,与人交谈和颜悦色。

可为何他们周围的小摊常换摊主,只有他们不动如山?

因为他们面相和善,会常常在人后‘替你着想’,‘为你考虑’,‘跟你讲句真心话’,告诉你:‘那卖炊饼的竟然背后这么说你’,‘卖蒸饼的那个打算抢你生意’……

那一块儿四五个摊位,常年乌烟瘴气,后来老夫妻坏言坏语的时候被抓了个现行,才小范围的让人看清了他们的庐山真面目。

种种原因让姜迎花心里一点儿也不踏实,后来又去摸访了好多遍,定下了目前这个摊位。

她的小摊,左边是一个炊饼摊,右边是一个小菜摊。

人流量尚可,主要是两个摊的摊主既爱干净又好相处。

今天姜迎花去的晚,本来带了湿帕子要先擦一遍摊位里那张木桌子的,却发觉桌面湿润,没有灰尘。

原来炊饼摊的马大嫂已经帮她擦过了。

不是第一回了,但付出总是相互的。

马嫂子连生了五个孩子,天天带着出摊的,抱在怀里的那个是男娃,小名五子。

他们家住的离集市近,经常生意做到一半,另外四个娃也手拉着手来找娘了。

蒸包炊饼之类有一股纯粹浓郁的麦香,姜迎花的油豆腐葱姜蒜酱汁,各类调料一放,香味芬芳,勾人食欲。

小孩子特别受不了这种香味诱惑。

这么长时间了,姜迎花不是没免费用木签串着两三块香辣油豆腐给五子尝过,可小娃娃还是馋这一口。

甚至于说,姜迎花摊上摆的所有货,没五子不馋的。

他被马嫂子背在背上,脑袋左摇右摆,不看热气腾腾的蒸饼蒸包,只盯着姜迎花摆摊。

姜迎花放柴、点火、架锅,往箩筐里取出一个带盖的小罐,瓷勺舀了好多半融化的猪油放入锅里。

然后,往摊位的长木桌子上摆小罐装的葱花蒜末等等调味品,还有一个拌油豆腐的大钵,一个装木签子的木筒,满满一木桶的豆腐脑和篮子装着的油豆腐。

一只箩筐里头的东西搬空了,空箩筐塞入桌子底下,不占地方。

小会儿功夫,油也热了。昨天炸过一遍的油豆腐,她用木夹子取了两三份的量放进锅中复热。

接着,包好的小花片摆些出来,麻花不好放,还是用瓮装着,有人买的时候再弯腰去箩筐里取。

白豆腐只带了几十块,在箩筐里两块并排,摆了一溜儿,用白布和油纸与其他货隔开,占的空间还没放麻花的那只大瓮那么多。

油豆腐炸罢,还未有客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