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不早了,约莫是邻居家的孩子们挨家挨户开始拜年了。
姜迎花忙拢了拢头发,抹了两把脸,半跑着去打开院门。
不出所料,对门朱伯娘家的孩子们,全站在门口,大大小小一溜儿站不下,站了两排。
与姜迎花‘交情’最深的铁杆站在最前头的中间位置,不用想也知道,一定是他敲的门。
不丁点大的人,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裳,讨喜地对她拱手作揖:“迎花姨,新年吉祥!恭喜发财!”
“好好好,快快进来。”姜迎花给他们一人塞了一个红封,笑吟吟地招呼他们去堂屋,并很快速地端了两盘子待客的瓜果点心摆出来。
孩子们只是略坐坐,还要接着去下一户人家拜年的。
临走,姜迎花给他们一人拿了一个黄澄澄的大橘子,“甜着呢!都揣好啊。”
集市上买的,这也是年货的一部分。昨夜她连吃了三个,半点没有牙酸。
估摸着还会有其他孩子上门拜年,姜迎花将堂屋的门敞开,院门也没闩。
果然,陆续又有几家孩童结伴上门拜年。
孩子们说吉祥话,姜迎花总是笑眯眯地听过后,打怀里掏出红封来,一一分发。
钱不多,一个红封装了两文钱。
孩子们并不嫌少,全部都开开心心地收下。
堂屋里装点心、瓜子的盘子空了又添,添了又空,几次三番下来,姜迎花可算洗漱完了。
此时主屋有了动静,约莫是姜老汉他们起床了。
姜迎花提快了速度,仍未掩门,只是端着饺子快步进了灶屋。
水开下饺子时,耳边渐渐听到了一阵嘈杂的交谈声。
她侧耳听着,发觉声音由远及近,甚至慢慢从巷子口转移到了院子里。
“哇——好多好多饺子!”
“咦——门开着,人在哪里?”
“你傻!灶屋冒烟,肯定在灶屋里啊!”
……
都是很熟悉的声音,姜迎花不敢相信地站了起来,一把拉开灶屋门跃了出去。
“大舅、二舅……祖父、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