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韩明熙试探的开口,“要不我去试试贷款?”
这个时代的人都比较保守,对于贷款的事情了解的也很少,一听到韩明熙要去贷款,赵建国着急了,他道:“二....不,明熙,咱家不是有钱吗,就用那笔钱盖房子就行啊,怎么还要去贷款?”
和自己领了证,二丫还要贷款修房,难道她不想和自己过了?
.....赵建国越想,头越往下低。
看赵建国一副瘟鸡的模样,韩明熙无奈,这人肯定又在多想,她道:“我这不是怕你吃亏嘛,再说了贷款的事情,我还在和你们商量,没说一定要去。”
李明秀也不同意贷款,她宁可不修房子也不要愿意借国家的钱,官老爷的钱哪里是好借的,天晓得一年得背多少利息。
韩明熙和她解释也解释不通,只能感叹现在的贷款制度真是繁琐,远不如后世方便,在现代一张信用卡就能解决的事情,现在却很为难。
思考再三,当着赵建国和李明秀的面,韩明熙开口道:“那要不这样,到时候咱们宅基地批下来肯定是写我的名字,咱们家房子修好之后的房产证上我把建国的名字也写上,算是给他个保证,至于建房子的钱呢,我和建国一人掏一半,我的那部分以后给建国补上,这样成不成?”
赵建国本来的宅基地已经被自己的亲兄弟占去,也就是说没有和韩明熙结婚这一遭,他没有办法在农村拥有自己的地基。
华国在1986年才开始允许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进行流动,而且在流动初期买卖也很困难,就算有农户愿意卖,村上也不一定批的批的下来。
可以说赵建国能拥有写着自己名字的房产证,完全是不亏的,何况韩明熙说建房子的钱,以后也会还给他,他不同意才是傻的。
赵建国想都没想就道:“领了证就是一家人,我的钱都给你保管,明熙你也别的和我见外,房子建好我也要住的,就用这笔钱吧。”
原本李明秀心里还有点想法,觉得小两口都已经领证还分的这么清楚,有些太生疏。赵建国的话一出口,李明秀满意的点头,就是这么个理,哪有一家人这样过的。
其实,心里头李明秀也在看,她在等赵建国表态,看他的表现,显然赵建国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不是什么白眼狼,因此李明秀很满意,连连点头,女婿愿意拿钱,房产证上写他的名字也是应该。
既然双方都没什么意见,韩明熙也松口气,至少要先把家里人的意愿搞清,否则这房子还没修就要开始吵架斗气。
商量好资金问题,韩明熙提起几个让人兴奋的新问题,“那咱们家的新房子要怎么修?修几间?什么朝向?请谁来修。”
这事关系到她家以后的幸福指数,韩明熙特意把三丫从小婶家叫回来,让她也跟着听听,一家人都出谋划策为将来的新房子添砖添瓦。
考虑到成本,李明秀道:“房子要不就修三间正房,其中两间做卧室,一间堂屋,另外再修两间小房,当厕所和厨房,这么算下来咱们全家也就够住了。”
韩明希盘算一番,补充到:“再多修一间小房吧,用来堆杂物和柴火,免得厨房看着乱糟糟的。”反正小房修的矮,也不需要上瓦片,只用搭上些能遮挡雨的材料,勤换就行,花不了多少钱。
李明秀是个爱干净的人,闻言也点头同意,赵建国听韩明熙说什么都一个劲的点头,他就要有属于自己名字的房产,韩明熙就是说修十间小房,他也乐意。
三丫听大人们说话,插不上嘴,但她也知道家里就要建新房子,红扑扑的脸露出向往的神采。
“行,那就初步这么定下,正房三间,小房三间。”韩明熙一锤定音,给未来新家的格局奠定好基础。
“朝向,可能要等我们的宅基地批下来才能确定,对了,妈你知道村上那些师傅建房子建的好吗,等我有空去问问。”
韩明熙对村里的人不算特别了解,原主的记忆里也没有建房相关的人物,赵建国一个外村人更不用说了,两眼一抹黑,抓瞎。
李明秀到底经历的事情多,想了想她道:“村里面集体给你们年轻人批宅基地,我估计到时候修房子也得赶到一起去,你也别等有空,最近就和建国去找人商量商量,尽早把日子定下来。”
说完,李明秀把村里擅长挖地基,垒墙,木工等师傅告诉韩明熙和赵建国,每样还有备选人物,他们一家人打定主意,这两天就开始,分开去询问师傅们的工期,至于帮忙打下手的小工,到时候找些相熟的邻居来帮忙就能解决。
一时间,家里充满欣欣向荣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