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县里来的,想要买些卢记摊子上的吃食回去。”来人解释道。
张大娘见他神色坦诚,不似作伪,便道, “我知道,跟我走吧,晓晓今天该是在她二伯家。”自打卢家送过一次牛肉后,这张大娘跟卢家的往来频繁多了。
到了村西的卢大富家,张大娘在院门外呼道,“丽娘,晓晓在你家吗?县里来人买肉夹馍了!”
卢家人闻声出来了,见是一不认识的中年人。
“鄙人姓元,是县里来的,想要买些吃食,请问哪位是卢记肉夹馍的摊主?”
“我便是,请问客官要买些什么?”卢晓晓上前道。
“不若进屋再谈?”元管事道。
“晓晓,你与二郎把人领回家吧,家里如今乱糟糟的,不便招待了。”卢大娘子道,见这人似有事相商,就主动避嫌了。
卢家两兄妹将人带回家,卢晓晓请人坐下,又给倒了水。
这元管事便说起了来意,道,“小娘子,我想买这金玉糕的方子。”
原是卢晓晓给卢三郎送的一份金玉糕,元三郎给元家老太太送了半份,又给即将及笄的元明月送了半份。
老太太年纪大了,胃口不好,吃了几片金玉糕,晚饭时竟多吃了些,往日里吃多了便容易积食,可昨日却未觉着,睡眠还好了几分。
又说宋云想带的金玉糕,丫头只每个味道拆了一份招呼客人。剩下的一份,元明月吩咐丫头分成了三小份,自己留了一份,剩下的两份,一大早给奶奶和母亲送了过去,还特地说了这金玉糕开胃健脾,安神助眠的功效。
元家老太太这才想到,昨日怕是这金玉糕的功效,又问元明月这糕点是哪得来的,从前竟是未见过。
元明月便将宋云想说的转述了一遍,正逢元家大爷来给母亲问安,一听便觉得是商机,这才有了管事来买方子的事情。
“元老爷想如何买这个方子?”卢晓晓问道。
“小娘子唤我元管事便好,不瞒小娘子,我家老爷是做点心生意的,这金玉糕我们的点心师傅尝过了,应是用酸枣做的。”这元管事一开口便说出了这金玉糕的原料。
元管事接着道,“这金玉糕的配料简单,但既是小娘子想出来的,我们家老爷很有诚意,愿意出二十两银子买这方子。”
二十两银子不算多,但对酸枣糕这样简单的做法,算是多了。
卢晓晓略微思索道,“这方子可以卖您,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许我继续在摊子上卖金玉糕,以金玉糕的名字。”
“那我也有一个条件,就是你买的金玉糕必须与铺子卖的有所区别。”元管事见卢晓晓年纪小小的,竟然能跟他谈条件,不由高看了一眼。点心铺子和街边摊子两边的客户人群不一样,倒是可以卖个人情,给卢晓晓让些利。
“我保证我卖的金玉糕现在是什么样的,往后也会怎么样,如果需要包装,定叫人一眼看出跟贵铺子卖的不一样。”卢晓晓应承道。
“好,那我明日便草拟好文书带过来,摊子上不便说话,明日未时,我还是到这来。”元管事说道。
“元管事果然是爽快人,既然如此,不若再添五两银子,我再送您一个金玉糕由来的故事。”这金玉糕做法简单,想想前两日宋家小哥说的,再加上今日脸生的客人,卢晓晓对元管事来买方子的原因有了猜测。
这二十两银子买的不是方子,而是金玉糕的名字,是金玉糕在县里的名声。既是要名声,那一个感人肺腑的由来就更能帮助金玉糕打出名声了。
“小娘子好本事,我便越矩代我家老爷答应了,算是交了你这个朋友。”
“这金玉糕的做法是我从一个游人处学来的。这人年幼时家境贫穷,家附近有几颗酸枣树,他娘就把口粮省下来给他吃,自己吃酸枣充饥,后来他长大了,好不容易挣下了份家业,可他娘身体也不行了,临了前就想再吃些酸枣。”卢晓晓停了停。
“后来呢?”卢二郎忍不住问道。
“这人也是孝顺,便找人去山里拣了几筐酸枣,怕她娘吃了不好,又是剥皮,又是去核,又放锅里蒸熟,又是加糖调味,做出了一碗酸枣羹。她娘吃了一两口便不再吃了,只叫放到第二日再吃。等到了第二日竟发现这酸枣羹变成了琥珀状的糕体,吃起来的口感更好。”
“后来,他又对酸枣糕进行了改良,她娘吃着酸枣糕,胃口好了不少,竟又多活了几年。这游人说这段故事的时候便说道,金也好,玉也好,都不如这酸枣糕好。金玉糕的名字便这么来的。”
“小娘子这故事说得真好,明日我就带着银子和协议过来。”元管事高兴道。这孝道在古代就是最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