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这位主办帝都纵火案的评事,其能力在御宴上是经过天子的作保。
朝臣们面面相觑,一时无话。
谁都知晓崇宁公主与七殿下元谌素来姐妹情笃。
而元谌虽母家身份尴尬,可也一直远离政治中心并未树敌,再加上平日宽仁待人大家有目共睹,是以颇有清望。
可这纵火案接连烧死的可都是夏侯党人,后来纵火元凶谋杀未遂的八殿下元谦更是崇宁公主一母同胞的弟弟。
相煎何太急。
据传言崇宁公主听罢密折凤颜大怒,当场驳斥这密折是捕风捉影空穴来风,旋即怒斥主办此案的扶评事是个庸碌无能之辈、挑拨离间之徒,立刻就要将此人下狱。
还好此人不在场,否则瞧崇宁公主那动怒的模样只怕当即便要把人拉出去砍了。
好在后来被朝臣们苦口谏止,崇宁公主念在此人是父皇任命,身为子女理应尽孝便暂不追究。
与纵火案死者有利益牵扯的一些夏侯党人并不肯善罢甘休,当即出列跪请崇宁公主详查奏折所述。
崇宁公主依旧蹙眉怒斥,重申七妹是她从小看着长大,绝无可能做出如此欺君罔上、残害骨肉、戕害朝臣、罪不容诛之荒唐事。
后来再斥再请,几个回合下来,崇宁公主终于同意以七殿下为焦点重新彻查帝都纵火案,以此来还七殿下一个清白。
为公允起见,崇宁公主在朝臣请求之下再度任命了一位副手,协助扶评事调查此案。
宗正寺丞杨怀俭,掌皇室宗族事务。
有趣的是,这位虽是副手,论品阶却是从六品上,比那位评事还要大上好几级。
一旦被列为案件嫌疑对象,按《祈律疏议》所写明便该下狱羁押。
只是崇宁公主言称如此实在有损皇家颜面,最后做主下旨,不将七殿下投入专为皇族罪者准备的内宫狱里,而只是将其暂且禁足于大慈恩寺之中,在案件未查明之前不得踏出寺门一步,由大理寺着人负责看守。
朝上的命令,便是整个大祈朝堂的风向标。
————
扶疏自从大理寺归来官邸之后,便一直在蹙眉等待。
自己的拜礼在凌晨去大理寺之前送往了宫中,而朝中的消息将将晌午时分便来了。
这来自崇宁公主的谕令竟如此之快,想来是一下朝便马不停蹄送来。
为尽快控制元谌行踪,崇宁公主竟然如此心急。
扶疏接了令。
令上让扶疏同朝中来的那位副手一起,即刻前往大慈恩寺向七殿下元谌传达朝中的旨意,顺便安排派遣兵卫看守大慈恩寺的事宜。
朝上这等反应,几乎全在扶疏意料之中。
除了让她亲自去向元谌传话外。
扶疏有点尴尬,不大想去。
她会恨自己罢?
虽如此想着,还是未有怠慢,清点人马即刻出发。
大理寺与宗正寺同为九寺五监之一,公衙相近,扶疏路上还顺道往宗正寺迎了杨怀俭同行。
杨怀俭系宗正寺丞,还差几年便是该致仕的年纪。他早年由明经科入仕,算是个通经的儒士,虽不谙熟刑狱审理之事,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宗室对此案的态度。
加上他官大数级,纵使名义上仍是扶疏主办此案,却也不得不处处考虑其立场。
只是扶疏先前未曾仔细了解过此人,不知晓此人党附何派。
路上趁机寒暄,就宗室态度试探了他一二。
不料此人圆滑得紧,口风也甚严,还未说上几句便将话头推给了扶疏,自己则打出一套公事公办的官腔来。
一队人行了约莫一个时辰,才堪堪到了城郊的大慈恩寺。
车外仆役通报,扶疏掀帘眺望。
此处虽属帝都,却好似远离了勾斗与喧嚣。寺身背枕山峦,辉煌巍峨,远远一望,便隐现于云雾缭绕之间,更兼枫叶如雨,坠路成金。
寺门之后,隐隐可见香火不绝,僧人独行洒扫。
人马止步,恰逢寺内佛钟敲响,一声声颤荡在云上林间。
这景象任谁看了都易生出神圣庄严之心,杨怀俭下车之后并未立刻入寺,而是双手合十,低眉默祷起来。
扶疏见状也不催促,立在一旁安静等待。
只是她自己却并没有任何祝祷之举止,反倒背着手微微仰起头,打量着寺门牌匾楹联与里头来往之善男信女。
她从不信命,自然也不会信任何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