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先握手,后插刀
警察赶到的时候,胡克跪在地上,浑身是血。
警员们谨慎小心地包围过去,然后,逮捕了他。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胡克在警察局里,声音颤抖地辩解着,“我们当时在吵架,我说枪是坏的,他非说不是。”
“然后,他把枪拿走了,我没注意。”
“我一开始不知道枪里没子弹,我也没关注他后来又往里头装子弹,我的注意力都在吵架上。”
“我没想杀他,我杀他做什么?”
“他还没给我钱,连停车费都还没给我报销,我只想好好把架吵赢,拿到我的钱,他自己也什么都没说,这不是我的错。”
问讯的警察听得稀里糊涂。
什么吵架,什么子弹,什么钱,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
胡克多少有点儿偏执在身上。
不管别人问什么,他都跟没听见一样,只管固执地重复‘不是我的错’,然后,把‘枪是坏的’以及‘我不知道他把枪拿走是要装子弹’这两件事反反复复、说了一遍又一遍,并且说到后来,还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这都是山姆的阴谋!他吵架吵不过,就要报复我!”
警察都快听懵了:报复?拿命报复你吗?
因为太过离谱,警方开始怀疑他现在的样子是在装疯卖傻,借此逃避惩罚,于是,态度渐趋粗暴,试图恐吓他说出真话。
可他们想错了。
胡克自身逻辑非常严谨。
他很坚定地认为,自己说得全是真话,半点儿不掺假。
——枪是坏的,是山姆的错。
——把枪拿走装上子弹,是山姆的错。
所以:
——暗杀莱安失败,是山姆的错。
——不小心误杀山姆,是山姆的错。
总之,他没错。
都是山姆的错。
如果想询问更详细的细节……
胡克就会摆出欲言又止的样子,按照山姆之前给予的培训(忽悠),坚持要找律师。
问询室内的氛围糟透了。
更糟的是,胡克之前带枪公然刺杀莱安的完整视频,开始在网络上扩散开来。
是的。
网上已经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了。
如果仅仅是一桩杀人案,并不会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
可关键在于,胡克在犯下真正杀人案前,还曾当众试图枪杀莱安。
虽然整个暗杀过程仿佛一场滑稽剧(恰恰是太滑稽,才勾起更多人的好奇),最终达成了无一人伤亡的神奇结果。
但整个过程都被在场的人,从各个角度给完整地拍摄了下来。
并且,后半段发现‘杀手’的枪不太行的时候,还有人兴致勃勃地开了直播。
当人身处现场、直面枪口的时候……
哪怕枪里没射出一发子弹,也免不了胆战心惊地紧紧盯着,生恐有什么擦枪走火的事发生。
可如果换成在电脑屏幕上,隔着遥远的网络观看,恐惧心理自然没了。
这时候,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会分散,注意到很多现场人注意不到的事情。
比如,“有没有人拍到高清点儿的照片?那个给杀手递纸巾的男的很帅啊。”
底下立刻有人回复:“照片1234.jpg 帅确实是帅的,但也傻傻的,那个杀手都掏枪了,他还傻乎乎递纸巾,半天才反应过来要跑,爱心.jpg,爱心.jpg,可爱,可爱。”
然后,莱安的身份被挖了出来。
毕竟,他演过电影。
而刚刚接手的伯利制片厂规模虽小,却也是‘多年老店’,有着小规模的知名度。
于是,他这一刻的职业就被网友们给变更为:
小演员、制片厂新任管理者,以及,和该制片厂旧管理者山姆之间,存在巨大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的第一嫌疑人。
网络让人活得更加便捷。
网络也让人渐渐丧失隐私。
人们很快分析出了一部分的事情真相:
因制片厂管理权的变更,山姆经理买凶暗杀莱安。
可真相刚刚分析出来……
一些跑去调查山姆的媒体就紧急报出了‘山姆已确认死亡’的消息。
本来对这桩暗杀事件快要丧失兴趣的网民们又一次兴奋起来?
什么,真死了?怎么死的?被谁杀的?难道说那个叫莱安的帅哥也买凶杀人了?
难道说,这其实是一场同时买凶,互相仇杀案?只不过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
扑朔迷离。
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猜想、各种各样的消息满天飞。
网友们一起发挥着丰富的想象力,仿佛想赶在警察前头,靠自己的‘推理’来破案。
这倒也没什么。
只是……
由于他们讨论得太过深入、认真,对事件也解析得很似模似样、半真半假。
直接导致卡比诺家的一部分老头被误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