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为郑殊岳介绍萧文英一家。
郑殊岳一边听太夫人介绍,一边问好,萧文英同妻妾都给了郑殊岳礼物。
而其他平辈中,都比萧晏年岁小,郑殊岳吩咐连翘送礼,男子都是文房四宝,小姐们都是一根金钗。
认亲仪式结束后,一家人就在花厅用晚膳。
稍晚些,宫里来了人,是一位公公,带着斗笠,似是悄摸来的。
太夫人定睛一看,那是皇上身边的贴身公公,黄顺公公,他如此装扮来侯府,定然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事关侯府,却又不便被人知晓。
蓦的,太夫人神色有些许紧张,萧老侯爷反应很快忙将人请去书房。
太夫人趁此机会让大家回去休息,只留下了柳氏和郑殊岳。
不多时,萧老侯爷由小斯推着进了花厅,神情严肃。
太夫人率先开口道:“文元,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萧文元回话道:“母亲,晏儿赶去了昌平。”
“什么?”,太夫人似乎不敢相信。
柳氏也急急道:“怎么会让晏儿去。”
郑殊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眼下她也不知道从何问起,只得站在一旁。
昌平,位于大乾的东北方,与东狄紧靠,一直由安国公纪家一家死守。
纪家世代承袭安国公爵位,战功赫赫。
现任安国公纪桓川有勇有谋,其胞妹为先太子妃纪桓娥,后因先太子密谋造反一事,手握十万精兵的纪家面临着与先太子结党营私的猜忌。
时年,老国公纪善为破此局,以死明志,求了个恩典,保住了纪家上下几十余口人。
此后,不知是何缘故,皇帝并没有削掉纪家的兵权,只是将纪家男眷全部派往昌平,女眷则是留守于京都。
而在纪家接手戍守昌平这二十多年间,东狄屡屡来犯,纪桓川都竭力守住昌平。
年前,经过朝中诸位大臣商议,又结合昌平送来的消息,乾帝认为是最佳的进攻时机。
此仗大捷,至少可保昌平五十年的安宁太平。
而现下,昌平同东狄已经交手快半年,还是相持不下,昌平八百里加急,传来消息,送去的粮草居然不见三分之一,乾帝夜不能寐,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已经许多天了。
皇帝召萧晏进宫,开始大家都不以为意。
直到看到那带着斗笠的黄顺出现。
萧文元看了一眼郑殊岳,想起黄公公替萧晏带的话“有什么事不必避着少夫人……。”
沉默了片刻,方才开口道:“安国公受了重伤,无法统军,明舟秘信要晏儿前去助他,并向皇帝说明当年他三次烧了东狄人的粮草都是晏儿的部署……。”
柳氏不等萧文元说完,着急道:“安国公常年混迹于军营都受伤了,晏儿才去过三年,他纵然是天才,也是凶多吉少啊……。”
柳氏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甚至是屋中除了郑殊岳之外的每个人的想法。
只是柳氏说的太直白,太夫人手肘有轻微的抖动,目光看向了萧文元。
萧文元忙安抚道:“放心好了,冀州那边能供应我们五千匹战马,已经往昌平方向去了,新潼关,燕山关各抽五千精兵前往昌平支援,晏儿既然去了,自然有他的数。”
说着,好像是为了让大家都相信,又补充道:“晏儿是什么人,你们还不知道吗?从小虽然调皮,但是他都有他的数的。”
郑殊岳一句话也没有说,她只是听说萧晏同哥哥和叔父商议过大乾同冀州开通互市的事情,没想到他们才回来,冀州就能供应五千匹马来。
“皇后娘娘知道吗?”
太夫人突然开口。
郑殊岳拉回思绪,她知道太夫人同皇后娘娘的关系,太夫人此时问皇后娘娘,难道是想通过皇后娘娘的关系不让萧晏去东狄吗?
柳氏的想法同郑殊岳一模一样,忙道:“母亲,咱们去求求皇后娘娘吧,晏儿是她老人家看着长大了,她最喜欢晏儿了。”
“慧茹,你冷静些。”萧文元开口。
慧茹是柳氏的名讳。
“此事事关社稷,即使皇后娘娘知晓,晏儿也不可能会回来,更何况是明舟的来信。”
太夫人觉得萧文元说的有道理,很快沉着下来。
柳氏虽然担忧,但也坐到了一旁的圈椅上,不再说话,只是不停的缴着手中的锦帕。
似是瞧见郑殊岳一脸不知所谓的坐着,她心里有些气愤。
萧老侯爷突然发话道:“慧茹,书岳你们先回去歇着吧,我修书一封去昌平,劳他们照看些晏儿,你们不用担心。”
萧老侯爷说话温和,但是又有着不容置喙的强硬,柳氏只好离开了。
郑殊岳也起身,行了个礼,正准备走,太夫人突然说道:“殊岳,晏儿同你说过什么吗?”
郑殊岳摇了摇头,“祖母,他只是同我说京都有事情等着他处理,让我先回来。”
太夫人点了点头,让她回去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