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两人连忙迎了上去,笑道:“我们三姐妹见面难道不是好事?你来见老太太,太太难道不是好事?你也好意思说,接了帖子就该来了。”
“我倒不该说话了,问一句,还说我两句的。哼,要我走了算。”王熙凤故作往回走,被秦可卿抓住了手道:“姐姐可别做戏了,我们都盼了你两日才盼你过来,如何让你走得了。”
王熙凤贴身丫鬟平儿一听元春两人的话意,连忙笑道:“大姑娘、秦姑娘可别恼我家姑娘,接了帖子不知多想来,不过我家太太不放过,这才拖了一日。”
“若说姥太太不肯,我倒信。舅妈不肯,我觉得不至于。”元春想到王子腾夫人向来亲近贾府,没理由阻拦王熙凤。
平儿笑道:“我家姑娘在这学了本领,太太倒也新奇,便也管了几件事。这不,做得好,太太便不大想放人了。”
一看王熙凤也在王家大展身手,元春几人也说笑了几句,一同朝着贾母处走去。
贾母屋子门口早有婆子打起帘子,请着三人进去,王熙凤像只蝴蝶一般飞到贾母面前,一一请了安。
虽说请帖上是说姐妹相聚,但一路上元春也说了几句话,王熙凤一点便通,也就知道此番前来是为了哄好贾母开心。
贾母本看到王熙凤自然而然就笑了起来,又听她掏心窝的话,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在场的除了王夫人、邢夫人,还有宁国府贾珍媳妇尤氏,见状开了口:“老太太,今日请了两个说书的女先生,趁现在人多热闹,不如请来添趣?”
得了贾母点头,便有婆子带进了两位女先生,放好杌子命坐,弦子琵琶也递了去。
“老太太,您想听什么书?让她们赶紧说。”王熙凤早坐在贾母身侧,撒娇道。邢、王几人也都说依老太太的意思。
贾母道:“这西游也听腻了,才子佳人故事也不兴听,不如捡一两个乡野故事听听罢了。”
两位女先生连忙应是,其中一人笑道:“老太太,若是乡野的故事,不如听听自家乡下发生的事。”
贾母连忙说好,一人敲起了弦子,一人笑着道:“我那乡里有个脑子不灵感的,只是姓郝,便唤他作郝呆子。”这话一出,众人都笑了起来。
“郝呆子只得一寡母,虽说脑子不行,但胜在为人老实。一日,他上茅厕时看到一个小囊,左右无人便拎了回去,打开一看是白花花的银子,足足有五十两。郝呆子动了心思:孤儿寡母一年到头不过花五六两,这可够生活十年了。可惜被郝母看了,一问是无主之物,拧着郝呆子便去还人家。郝呆子不敢不从,只好怏怏地捧着银两回茅厕等着。”
“这郝呆子果然好呆。”王熙凤笑了声,眼神里似乎闪过了一丝计谋,没再开口。
说书人继续说:“等到花儿都谢了,才见到一人匆匆赶来,一问正是失主。郝呆子原以为还了银子,便可溜之大吉,谁料来人并不良善,揪着郝呆子说:怎么少了三十两!”
元春皱了皱眉头,说道:“难不成郝呆子贪了三十两?”
“非也非也。郝呆子一分未取,那小囊依旧是五十两银子。不过是失主得了失物,反倒赖上郝呆子昧下三十两,嚷嚷着不让郝呆子走,乡里各个都围了过来看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之间没有结果。一起哄,便让两人去衙门判案。”说书人笑道:“这县老爷也是个奇人,听了这事情始末,便判定这五十两归郝呆子,并非失主丢的八十两,再张贴公告求捡到八十两归还,便退了堂。”
贾母笑道:“这失主自以为仙人有妙计,不成想‘陪了夫人又折兵’啊。”众人也纷纷说起失主贪得无厌,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故事就没了?”王熙凤看了眼说书人,说道:“也不甚有趣。”
说书人摇了摇头,笑道:“姑娘可别急,这故事才开始呢。这失主没了五十两银子,回到家中整日苦恼,他浑家便出了个主意。原来失主家中有个二十三岁未嫁的老姑子,他浑家早就看得不爽,说道:‘反正她也要赔钱才能寻得人家,不如找个媒婆说与郝呆子,如今他们手里有钱,肯定也乐得娶妻。’失主一听,又可以嫁了妹妹,又可以拿回钱,两全其美!便也就开干了。”
“要说郝呆子一听有人愿意嫁来,连忙答应,最后知道是失主的妹妹,依旧毫无忌讳,便定在了三月初三那日。”说书人说道:“这本是失主的主意,得知这日期又苦恼了。原来他们二八年华的女儿与乡绅之子有了婚约,也是在三月初三。他浑家本意想郝呆子换个日子,谁料郝呆子认准这日子不改,还说:如果不愿婚嫁他就另找他人了。这话吓得失主夫妇不再提换日子的事,这便照旧了。”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一时之间猜不透郝呆子和失主的结果。
说书人笑道:“我们乡里有个旧俗,如果一家有两门亲,那就是亲上加亲,便要两个新娘同嫁衣同住同出的。不得已,他浑家只好安排了相同的嫁衣、红盖布、绣花鞋,连抬箱的箱数都一摸一样,只是里头相差多了去。可怜了老姑出嫁,这嫁妆却比不上侄女的十分之一。”
邢夫人咬牙切齿道:“世间多了去偏心的。”
说书人不敢接话,继续说道:“出嫁那日热闹得很,一是乡绅排场大,二是两女同嫁,乡里上下都来失主这看热闹。谁料喜娘却吃坏了肚子,当时人又多,差点儿误了新娘上轿子的吉时。郝呆子迎回了家,拜了堂,可怜家境贫寒没几个人来贺喜,便早早进新房见新娘。一掀开盖布,你猜如何?”
“该不会换了新娘?”秦可卿捂住了嘴巴,惊呼道。
“姑娘聪慧。郝呆子掀开盖布,一见是个十六岁妙龄少女,这不正是失主的女儿。这阴差阳错,又让郝呆子捡了大便宜。”说书人笑呵呵地说道。
王熙凤开口问道:“那老姑子呢?”
“老姑子自然便是去了乡绅之家,只是发现时,为时已晚。”说书人说道:“乡绅之子一气之下,将老姑子强还了失主,又命人揍了一顿,可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
贾母听完若有所思,又见说书人继续道:“郝呆子娶了妻后,突然脑子灵光起来,居然读书识字,前些年还中了秀才,赶明儿还能来京赴考呢,以后当个举人老爷也不一定呢。”
“这倒是个‘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故事。”王熙凤笑了笑,又说:“倒不如说几个笑话痛快呢。”
众人连忙起哄王熙凤说起笑话,她也不推脱,倒了杯茶润了润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