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奉继续分析:“如果袁氏内部当真不和,那么,回顾何氏和董氏斗争初期,双方阵营是明晰的,何进及何太后家族、以天下楷模袁绍为代表的少壮派士人、嫡长子的大义名分在刘辨一方,即使如你所说袁绍是假装的;董太后及其家族、宦官集团、灵帝的遗愿都是在刘协一方。”
魏华尴尬地笑了:“父亲,宦官张让也是刘辩那边的,怎么说呢,他比较特殊,我至今不知他这样做的理由。”
老夫人拍了拍魏华的肩膀:“世上没有结果的事何其多,我们尽力就好。”
魏奉循循善诱:“何董两方掌握的军权半斤八两,且都根基不足。这其中,与何进同样位高权重且录尚书事的太傅袁隗,态度是不明晰的,至少不是反对何进的。第一场斗争的结果,何氏胜出,刘辨名位已定,董氏退出朝堂,蹇硕被杀,刘协成为陈留王。”
魏华点点头,若有所思,魏奉继续道:“到达雒阳的董卓迎少帝平安回宫,皇宫之内一场大乱方告结束。此时录尚书事者,仅太傅袁隗一人。”
魏华看向魏奉:“父亲的意思是,是在袁隗的策动下,董卓才能迅速接手宫防,将何进及其弟何苗所统部众皆据为己有,又诱使执金吾丁原部将吕布杀丁原归附于己,达到兵势盛大的地步?”
魏奉满意地抚须颔首:“其实袁绍站在何进身后出谋划策,提议引入外力,在何进的立场,采纳袁绍的建议不置可否,这样可以将斗争扩大化,将诛宦彻底化。
但何进没料到的是,他一时大意身死南宫,局面彻底失控。袁绍等来了火中取栗的机会,谁料天公不作美,天降董卓摘了桃子。
所以,万事切忌大意,尤其是身处顺境之时,居安思危四个字,大有道理啊。”
老夫人拉住魏华的手:“袁氏家主是袁逢,继承者是袁逢的嫡长子袁基。袁逢去世后,袁隗是朝中权力最大的袁氏中人,下一任家主袁基走的是和袁隗一样稳打稳扎的路线,袁隗信任这个侄子,所以尽心辅佐他。
论地位,灵帝驾崩后,袁隗为太傅,在三公之上;论实权,袁隗与何进共录尚书事,何进死后,袁隗是唯一执掌中枢之人;论根基,何进外戚骤贵,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何进身死,群宦被诛,在袁隗看来,袁氏赢家通吃已成定局。
但是,袁隗担心野心勃勃的袁绍会趁乱上位,毕竟家主和家臣可是天壤之别。袁隗便对袁绍这个侄子多有打压,而袁基又是兄友弟恭的表率,袁隗和袁基因为袁绍产生了冲突,袁氏家主之位一直没有传给袁基也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