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的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流程与乡试一样。放榜却足足等了二十一天,直把人等的心急如焚。
苏必先:会元。
赵璋:第三名。
李万里:第二十二名。
第二十二名对李万里已经是很好的成绩。毕竟全夏国的学子都集中于此,贡生不过百人。
殿试不黜落参试人员,贡生与进士无异。在乡试中取得名头之人,如无意外皆会授官。
此时的学子间的酒宴更盛。有落榜饯别宴、恭贺宴等名目让人眼花缭乱。大多是寻个由头结交或者拉拢新进士。只要不是鼠目寸光之辈皆龟缩起来等候殿试。
三月十五为殿试日。
殿试虽不淘汰,但殿试的名次对学子将来入仕和升迁非常重要。见过繁华的京城,没有学子不想留下来。尤其是要面圣,考生还是非常紧张。
偏李万里是个异类。他倒是轻松下来,反而对当朝统治者非常感兴趣。李万里对自己的规划只到考中进士。他背后没有靠山,多半会被打发到某地当县令。
天高皇帝远,造福一方百姓总比在京城逢人就跪来得好。京城达官贵人太多,街上踩一脚都能踩到一位世家子弟。
哪有当父母官自在。是以,李万里心里自觉已经走完科举,只等授官,心里自是轻松不已。
比起自己,李万里更关心苏必先。苏必先已连中两元,殿试若是再拔得头筹,那可是三元及第。李万里对三元及第没有太多实感。但我有一个状元朋友,说出去都觉得有面。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经过一番繁复的礼节才拿到策题。策论是李万里的长项,京城旺他。
策论题目:民之于官何位。李万里静下心来思考,良久在纸上落下:民之于官,治国。
他专心思考完全沉浸进去,直到一口气写完方觉惊醒。随后绷紧肌肉,又强制自己放松下来,佯装不知他人所在。
自末世以来,李万里再难有如此一心一意的状态。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留一只耳朵放哨。
自李万里察觉,那人只是停留片刻。伴着龙涎香的浮动,一角黄袍离开李万里的视野。随后站到前排苏必先的位置上。黄袍依次在前三位置停留许久才走回上位。
李万里忍不住抬头偷看一眼。这体力,看着不像没几年好活动的。小说里老皇帝的确没几年活头,难不成是人为?
李万里只看到背后漏出的花白头发便低下头来不敢再看。余光扫过,殿上站着的苏二叔觉得有些惊讶。有子侄在场,老皇帝竟没让苏二叔避嫌,可见天子近臣不是空话。
殿试放榜是整个京城的节日。从清晨开始,街上人头涌动,整个京城都在沸腾。
苏必先早早定好酒楼,从二楼雅间的窗户往外看,隔道街就是张榜墙。两人只点了茶点,想来现在在场没人吃得下。苏必先的贴身小厮早已按捺不住,早早地和顾光挤在张榜墙下。
敲锣声响起,先出来两队高大的带刀侍卫围住放榜墙,接下来才有官员出来贴榜。苏必先和李万里站在窗户边,可惜两人都看不清榜上的小字。
状元:苏必先。
小厮激动得快要昏倒,双手抖个不停。他咬紧嘴角,告诫自己要冷静。正待他要寻李万里的名字好一起回去禀告时。耳边响起顾光的尖叫声。
“中了。中了。”顾光激动地跳起来。
小厮正要提醒顾光勿要声张,顾光已被人群里挤出来的四个家丁抬走了。
家丁心中暗喜,这书生脸嫩看着年纪很小,身边的小厮如他一般激动,想来是考了个好名次。若是跟小姐成了好事,自己不知能得多少赏赐。书生倒挺结实,手掌摸到的部位的肌肉紧实,不像文弱书生。
小厮目瞪口呆,顾光这笨蛋。算了,每年被榜下捉婿的不差顾光一人,等那家发现捉错自会放顾光回来。公子还在等着,小厮转身钻出人群。
两人在楼上看着这出闹剧。
苏必先率先开口,“恭喜恭喜!”
“书文虽未回来,但你是必中的。那我提前说声同喜。”书文是小厮的名字。
看着被抬出人群的顾光,李万里一点都不担心,甚至觉得有些好笑。被瓮中捉鳖的人成了顾光,非得跟夫郎笑话他几句。
只是刚贴榜,顾光马上就尖叫,看来自己吊车尾了。来时,李万里交代过顾光先从尾巴看起。虽有些失望,但能中就是好事。他下笔如有神还以为写得很好。
书文满脸喜气冲进来,“公子,公子,状元郎,三元及第。公子,你是第一名,是状元。”
“恭喜苏兄。”李万里马上祝贺道。
淡然如苏必先,此时也忍不住笑容满面。
书文回过神来,“李公子,你是二甲亚元,第四名。”
顾光竟是从头看起的。
李万里不知,顾光对他崇拜至极,丝毫不觉自家哥夫比其他人差。哥夫让他从尾巴看起那是谦虚了。
顾光再回来时三人已经平复下来,“哥夫,你是第四名,中了,中了。”他总算知道要压低声音了。
“知道了。”李万里反应淡淡。
苏必先与书文满脸笑意看向他。顾光:不愧是哥夫,这是那什么,宠辱不惊。自己真是太大惊小怪,以后跟着哥夫多的是大场面。可不能像今日这般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