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欢脑子昏昏沉沉的,一进到后院,就闻到一股浓烈的酒香,原本昏沉的脑袋,更加晕沉了。
她先感受到一阵颠簸,后变为平静,躺在床榻上,多日来未能休息的身体,在这样安静放松的环境下,她很快就睡了过去。
天渐渐昏暗,雪也渐渐变小,外头亮着的灯笼,照在雪上,透过纱窗,照的屋子有一丝明亮。
方瑞将人送到屋里,后回到大堂上,先前坐在窗边的客人已经离开,掌柜的仍旧在柜台后站在后台,看着人来人往的酒楼。
“胡掌柜,人已经送后院的厢房了。”
“那就好,让白爷给煮点粥,再让白婶子照顾她,看病抓药的钱就从账上走吧。”说罢,又叹了口气,“如此大的雪灾,不知有多少无辜人要无家可归,妻离子散。”
小二见掌柜如此模样,心里也有一丝悲凉,今年天气不好,入夏后连绵下雨,入冬后后也是天降大雪,多日雨雪,致使今年一入冬便比往年气温低了许多。
自己老家也在乡里,虽有良田几亩,但也收成不好。但好在自己在这酒楼里打杂,也能帮衬家里几分。
想起这些,他心里不由的对姜欢更同情几分。
“我这就去后厨,跟白爷说一声 。”
后院,
昏黄幽暗的屋子里,突然响起一声“嘤咛”,仔细看才能发现,厚重的被褥下躺着一个人。
姜欢慢慢睁开眼,看着黝黑的房顶,过了一会才想起来自己被那伙人追杀,一直到开始下大雪,掩住自己的脚印,之后便倒在的路上。
过了一会,姜欢终于想起,自己好像被一个人扶到一家酒楼,那这是哪?
轻轻的动了动身体,感觉有块巨石压在胸口,缓了一会,才慢慢地移着身子坐了起来,靠在身后的墙上。
就这一下,便让她出了一头虚汗。
她看着眼前的屋子,不大的地方,只放了一张窄窄的床,一张小小的四方桌。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咯吱的声音。
一个身着粗布麻衣的妇人走进来,右手端着一个碗,左手拿着一盏油灯,撩开帘子进来,抬头一眼看去,就看到坐在那里的姜欢,
连忙走进来责备道:“哎呦,小娘子,你这身子虚着呢?哪能自己起来了,小心再受凉了。”说着,便用被子将她裹了裹。
看着走进来的婶子,姜欢一脸疑惑,“阿婶,这时在那里?我怎记得我是倒在了路上,好像,好像是家一家酒楼?”
当时脑子太过昏沉,姜欢也有些不确定。
妇人没急着回她的话,先是将姜欢扶正,再拿起碗,舀了一勺送到她嘴里,姜欢尝一口,一下子被苦的皱起了眉头。
“这就是那家酒楼的后院,酒楼的掌柜收留了你,又让大夫来给你看了病,抓了药,你就安心的在这儿好好养病。”
苦涩温热的药,顺着口流入身体,慢慢的驱散了体内的寒冷,好似将她从地狱拽回了人间。
等她喝完药,妇人又嘱咐几句,帮她盖好被子,便离开了。
接下来的几日,姜欢一直躺在榻上修养,期间,白婶婶则一直为她送药送饭,她也从她口中得知这是那里。
这是大魏,一个从未听过的名字。
她所在的地方,是宣州城位于南方,靠近海边。
随后她又多次的在白婶婶口中试探,才确定这里,确实不是她所知历史上的任何朝代。
大魏已历经百年,历任四位帝王,到如今的魏宣帝,已是第五代了。
在魏宣帝的治理下,大魏朝四海升平,八方宁靖。唯一的忧虑,便是占据北方的游牧民族,在缺食少衣时,经常侵扰边境的百姓。
但因这些年天灾不断,导致边境百姓与那游牧民族的矛盾开始变得激烈。
了解完这些,姜欢也修养的差不多了。
她也从白婶婶的口中得知,那日救自己的,是酒楼的堂倌方瑞,如若不是他,自己真的要冻死在街头。
雪停初霁,姜欢来到了酒楼的后厨。
酒楼掌柜的事情繁多,只有初一十五才来酒楼盘账,白婶婶也一早的,将掌柜的话带了给她。
让她身体好后,就去后厨帮忙。
而白婶婶的公公,白和同,则是这清风酒楼的红案师傅,也是掌勺师傅。
姜欢这几日,就跟在白师傅身后忙碌。
她现在抱着一捆柴进了后厨,放在灶前。
“白师傅,你看这些够吗?”
白师傅转过身来,定晴一看,连忙“哎呦“一声。
“你这丫头身子刚好,怎么去劈柴呢?二妞呢?我不是让她去做的吗?”
姜欢一笑道:“二妞肚子疼,去茅厕了。再说我身体也好差不多了,劈个柴没什么大碍。”
白师傅听完,便再没说什么,但旁边的赵师傅却有些不满。
“二妞这些天怎么回事,让她办的的事,一件都没干好,人也跑个没影”
姜欢笑了笑,却没答话。
赵师傅是赵二妞的祖父,她一个才到这儿不久的人,怎好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