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婉的精心安排下,高颎终于成为了杨勇的太傅,开始了他们师生间那段传奇般的合作之旅。初见之日,阳光透过宫殿的窗棂,斑驳地洒在两人身上,为这庄重的场合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期待。
杨勇身着华贵的太子服饰,却难掩眼中的谦逊与求知。他站在高颎面前,微微躬身,双手交叠,行了一个标准的学子礼:“高太傅,从今往后,还请您不吝赐教,助我成长。”他的声音虽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对未知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憧憬。
高颎,这位年过半百的智者,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他轻轻扶起杨勇,眼中闪烁着欣赏与期待:“太子殿下客气了,能为您效劳,是老臣的荣幸。愿我们携手,共筑国家的辉煌。”
自此,杨勇的宫廷中,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杨勇便会在书房中等候高颎的到来。他们或讨论治国策略,或研读史书典籍,或分析天下局势。高颎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为杨勇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次,两人在讨论兵法时,杨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若我国与邻国交战,应如何布局才能确保胜算?”他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高颎微微一笑,不急不缓地解释道:“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我们要了解敌人的实力与意图;其次,要根据地形、天气等自然条件制定战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静与耐心,等待最佳时机。”他边说边在案上画出一幅幅战阵图,每一笔都蕴含着深邃的智慧。
杨勇听得入神,不时点头赞同,偶尔也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两人就这样一问一答,一教一学,时间悄然流逝,却无人察觉。当夕阳的余晖洒满书房,他们才意识到已到了用膳时分。
用餐时,杨勇亲自为高颎夹菜,表达对他的尊敬与感激:“高太傅,今日所学,让我受益匪浅。您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益友。”
高颎笑着婉拒了杨勇的过分客气,他深知这位太子内心的坚韧与谦逊:“殿下客气了,能遇到您这样的学生,是老臣的幸运。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国家的未来添砖加瓦。”
夜幕降临,杨勇送走高颎后,独自坐在书房中回味着今日的所学所得。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他知道,在高颎的辅佐下,自己定能成长为一位真正的明君,带领国家走向繁荣与昌盛。
而高颎在回家的路上,心中也满是感慨。他深知,自己与杨勇的这段师生情谊,将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他们共同努力,共同成长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勇在高颎的辅佐下,不断学习治国之道,锤炼自己的领导才能。他虚心向高颎请教,认真聆听他的建议,逐渐成长为一位更加成熟、更加睿智的储君。而高颎也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杨勇的尊敬与信任,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可能。
杨勇看着李婉那轻快的笑容,眼中闪过一丝温柔,他轻轻地拍了拍身旁的石桌,示意李婉坐下。“婉儿,今天又要给我们讲什么精彩的故事?战国四公子,这可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李婉眨了眨眼睛,灵动的目光仿佛能洞察人心。“勇哥,你可知道,这战国四公子,每一个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楷模。”
说着,李婉便缓缓展开了她的故事画卷。“先说那信陵君魏无忌,他礼贤下士,对待门客如同亲人,无论贵贱都一视同仁。他的府邸,简直就是当时天下士子的乐园。而平原君赵胜,更是从谏如流,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他的智慧与谦逊,让赵国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
说到这里,李婉的表情变得有些凝重。“但是,勇哥,你也要看到他们悲剧的一面。信陵君虽然才华横溢,却因为秦国的反间计,被魏王猜忌,最终郁郁而终。这是何等悲哀啊!而平原君,虽然从谏如流,但也有时过于依赖门客,导致决策失误。所以,我们要学会他们的优点,也要警醒他们的不足。”
杨勇听得入神,他点了点头,深以为然。“婉儿,你说得对。那春申君和孟尝君呢?他们又有何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李婉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春申君黄歇,他才华横溢,善于治国,楚国的繁荣有他的一份功劳。而孟尝君田文,他仗义疏财,对待朋友如同手足,他的仗义精神,让人敬佩。但是,春申君不识李园之险恶用心,最终因他而死;孟尝君虽然仗义,但也有时过于看重个人利益,导致他在某些决策上偏离了正道。”
说到这里,李婉不禁蹙起了眉头,她轻轻地啐了一口。“特别是那李园,心眼子太毒了!他利用春申君的信任,策划了那么阴险的计谋,真是让人不齿。还刚好和李渊堂叔同音?他也配姓李?哼!”
杨勇看着李婉那气愤的模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他轻轻地握住了李婉的手,安慰道:“婉儿,别生气了。这种小人,不值得你为他动气。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识别忠奸,决不能让类似姬威那种人再害了我们。同时,也要学会破局反间计,绝对不能被他们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