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基本条件
“(五)滨河雄厚的科研力量
滨河现拥有科研开发机构138个,科研人员超过10万人;研究专业有15门类。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有中科院滨河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滨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陇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陇省水土保持研究所等,这些研究单位多年来一直从事西部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力量,将为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滨河试验区项目提供可靠的技术力量保障。
(六)成功的生态修复技术
多年来,通过各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实施,河陇及滨河人民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技术措施研究方面做了可贵的尝试与探索,为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滨河试验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1.滨河干旱荒漠地区自然植被恢复技术
2003年,滨河市根据多年的荒山绿化经验,总结出《滨河干旱半干旱地区荒山造林绿化技术体系》。提出遵循自然规律,调动自然系统积极因素,把自然植被的自我修复与适度的人为干预有机结合;依托地方原生种,增强群落的稳定性与抗逆性,促进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恢复。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高植被覆盖度,营造稳定的植被群落,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目前已建立了15000亩的示范基地,保护超旱生原生植被34万亩。位于滨河市兰原县城以西的河陇储备物资局582处的封育植被已经成为依靠自然之力恢复自然植被的典型范例,该处荒山面积约1.5万亩,年均降水量200mm以下。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对整个库区进行了封禁。经过30多年的自我修复,库区内的植被恢复效果显著,盖度达到0.7~0.8。另外,滨河市兰原国家储备粮库、青土川乡荒漠丘陵区、向上县磨屏高速公路沿线的自然植被恢复效果均较显著,充分说明以原生植被为主的自然植被修复和恢复是可行的,如果再辅以科学的人工措施,其修复速度和效果会更好。
2.雨养生态建设技术
2005年,科技部下达西部引导项目,开展了雨养生态技术的研究,在中科院滨河旱区寒区环境工程研究所与滨河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的共同努力下,已全面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灌木-草本雨养生态工程体系、雨养-保育-恢复-重建生态技术集成及水分-生物综合管理模式等研究成果,并获得专利技术一项。目前,雨养灌木林已发展至90多万亩,生态效益显著。
3.治沙技术
河陇省的防沙治沙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河陇省治沙研究所经过50多年的研究探索,取得了“治沙造林技术措施研究”、“河陇沙漠综合治理与持续农业”等 160多项治沙成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生产实践中面临的实际技术问题,建立了防沙治沙的科技体系,总结、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同时结合示范推广样板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沙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另外,中科院沙坡头生态植被研究成功技术和模式也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4.黄土高原流域治理技术
黄土高原流域治理技术主要有修淤地坝、小水库,修条田、封沟埂及水保耕作措施等。这些成熟的技术措施均可有力的支撑重点区域小流域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河陇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根据滨河及周边环境特点,在陇定、西巉结合小流域治理开展植被恢复研究,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大范围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探索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靴子”(即山顶种草、山腰植树、山脚种经济作物)的办法,塬、峁、沟、坡、川全面设防,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总结出了一整套技术模式与方法,取得了显著成绩。
五、项目区基本条件
(一)地理位置
滨河市位于河陇中部。地处北纬35°35′~37°07′,东经102°36′~104°34′之间。北与河西市、乌铁市毗邻,南临河州回族自治州,东接陇定地区,西靠青湖省,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响淌河、晴川河自西北流入在区内汇入黄河,总面积1965.46万亩。
(二)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