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我在市府写材料 > 第138章 第 138 章

第138章 第 138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老实人达恩豪也是个“材料痴”,打开电脑,继续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接着自我感觉良好,再开始臭美起来,觉得自己很牛很自豪,不厌其烦,阅览完味自己刚刚写的滨河市今年的一号文件那份材料:

“8.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用新观念、新思路抓农村经济工作。创新发展理念,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产业体系,形成全新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农村财务管理、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村级集体资产改制、农民负担监控和管理、农业保险、千家万户开展标准化无公害农业生产等新路子、新办法;创新“三农”发展模式,摈弃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传统农村经济管理模式,树立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新思维,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态经济新战略,不断创出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措施;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大胆引入工业管理经营方式,用产业化、企业化、园区化、产业集群、产业链等管理经验和方法,拓展滨河“三农”发展的新路子、新途径、新政策;创新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用统筹协调谋划、因地制宜指导、以点带面推进、真抓实干、强化服务等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手段,促进“三农”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9.坚持统筹抓规划,建立健全城乡统一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规划理念,把农村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建设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建立统筹规划机制,强化农村发展规划职能。加强规划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技术规范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提高规划编制和实施总体水平。各县(区)要根据市域总体规划及市级各专项规划,从自身经济发展趋势、地方资源特征出发,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加强对各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的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采取合并小型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改造城中村的办法,推进中心村建设,率先把一批中心村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的新农村。搞好统筹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配套衔接,着力推进工业向功能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集中居住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2009年,全市完成10个区域性、100个村的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

10.延伸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继续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和资金使用重点转向农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使全市农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特别是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信息网、供水网、污水处理网,推动小城镇建设进程。完善城乡交通体系,提升村村通公路网络功能,基本实现中心城区与新城之间以高速公路或快速路直接连通, 各新城之间以一级干线公路连通, 新城与周围中心镇、一般镇之间以二级以上干线公路连通。深入推进农村公路联网建设,构建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体系,方便群众出行。继续推进新一轮农村电气化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提高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在中心小城镇逐步实现燃气、供排水管道化,基本完善垃圾储运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

11.加大统筹整合力度,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整合各类资源的 “大平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按照中央“20字”方针,结合省上将我市定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市的实际,在总结和推广前三年试点示范经验的基础上,走具有滨河特色的“带动反哺型”新农村建设之路。要立足农村实际情况,依托都市优势,扩大扶持范围,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发展亮点。坚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发展要求和建设思路,加大城中村有型改造力度,促进农民转居民人口有序就业;加速城乡对接融合,重点加快城郊村改造提升步伐,推动农村转社区、农民转市民进程。川水地区重点扩大新农村覆盖面,使之成为统筹整合资源,提升建设水平的重点地区。山区要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上来,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今后市级新农村专项资金投入每年保持在6000万元以上,扶持40个村,确保到2015年,全市建成市级以上试点示范村340个,使川水地区基本实现新农村建设全覆盖。

12.突出农村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输转的“一体两翼”扶贫攻坚战略。以帮助低收入人口尽快脱贫和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工作主线,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重点解决“五大贫困片区”剩余的132个贫困村、20万人的贫困问题。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22个村、每村安排资金100万元左右,进行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力争用4年时间完成山区村整村推进全覆盖。要创新扶贫理念,转变扶贫方式,完善帮扶制度,提高扶贫开发实效。抓好特色产业培育和基础建设条件的改善,深入开展科技教育扶贫,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包乡扶村制度,完善机关单位帮扶办法,扩大社会帮扶力量。要加大生态移民步伐,重点对榆中、永登等一些缺乏基本生存条件或生态保护区的人口实施异地搬迁,力争到2015年搬迁移民3.5万人。

13.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人口。按照“三产互动、城乡相融”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拓宽农业人口转移领域。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性中介服务业、农村社区服务业、连锁配送商业服务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农村新型业态,拓展就业创业空间,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探索组建投资性新型富民股份合作社,鼓励支持农民出资入股与村集体联合投资建造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和其他物业设施。推进适合农民特点的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农村经营能人领头以各种方式组建经济联合体,促进农民创业致富,带动更多农业人口转移。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和各类专业市场,全面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化水平,支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带动更多农村中小企业和家庭工业参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更多农民就业创业。鼓励有条件的村镇利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闲置资产,发展适应当地要求的经济实体,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和改进政府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县、乡(镇)、村四级联网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支持促进创业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搞好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引导更多农民转向二三产业。加大力度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加快破除制约农业人口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把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