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我在市府写材料 > 第140章 第 140 章

第140章 第 140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一百四十章优势特色

“16.突出设施农业建设及机械化耕作,用现代设施装备农业。将现代设施建设作为提升生产水平的关键,突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要将五个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着力突破。一是抓建设突破。加快5个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将08年征收的500万新菜地征用基金全部用于基地建设,完成新建设施农业6000亩。二是抓认识到位。大力宣传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处,解决农民认识不足问题;三是积极推进设施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着手实施颁发设施农业产权证,推行产权证抵押贷款制度。四是抓管理。引导优化种植结构及茬口,确保新设施产生新效益。五是突出抓日光温室闲置问题。列出专项资金作为贷款贴息,集中扶持部分比较集中的乡(镇)、村,力争闲置日光温室全部扣棚生产,发挥设施农业应有效益,彻底解决大面积闲置问题。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全市农业机械化进程。把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主攻方向,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是要切实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机大户、农机耕作队的补贴扶持力度,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扩大规模,促进机械化耕作发展。二是要全力组织好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作业。重点抓好耕、播、收、运、脱机械作业,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带动现代耕作制度的加速建立。

17.突出质量机制建设,全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毫不动摇地把质量安全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消费安全的关键措施来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一是加强标准制定及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绿色蔬菜及养殖业产地、产品认定步伐,提升认证档次,再建10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10万亩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无公害养殖规模达到80万头 (只) 以上。二是强化监测体系建设。加快乡、村、企业和市场监测网点建设步伐,完成城关区和三县检测中心建设,力争2010年完成八个县区的中心建设任务,乡(镇)和重点村、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超市实现网络全覆盖。三是加强质量监管。加大生产投入品管理,建立标准化生产警示制度,健全产品生产档案,实施 “四有五定” 管理,把好源头,推行质量追溯、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把好流通关口。四是加强监测检验。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频次,对种植业、畜禽水产养殖业,开展从源头投入品到初级产品的监测检验,促进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18.突出产销对接,确保农业增收增效。彻底转变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继续推进在销售上取得突破,带动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一是深化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宣传与推介。扩大在全国的推介范围,加大推介深度,进一步丰富宣传、推介的方式与渠道,提升广大消费者对高原夏菜的直接认识与了解,扩大品牌知名度,带动销售量的扩大。二是继续推进统一品牌。扎实推进 “四统一” 品牌管理模式,全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实行统一的 “字母商标” 包装,确保外销产品统一包装使用率达到80%以上。三是提升包装档次。做细做精产品包装,完善产品包装标准,推行分级包装,规范标记、商标使用,强化分级销售,提升包装档次。四是鼓励生产基地建设及外销。出台奖励办法,鼓励引导合作社、经销商、企业在兰建设蔬菜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出口基地,到外地开辟新市场,推进基地建设与外销快速发展。

19. 突出科技信息服务,提升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切实树立从科技、信息要新的增长点的理念,扎实开展社会化服务。一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构建 “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农技推广员、社有农民技术员、家家有农业技术明白人” 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重点完善和利用 “四位一体” 服务模式,突出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多种多样的服务模式。二是强化农情信息建设,发挥信息推动作用。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搞好向上、槐间、兰原、海石四个县级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滨河高原夏菜产销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发布体系,形成定期分析预测和信息发布机制。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素质。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内容,启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组织部、农办、科技局、农牧局每年各拿出25万元,组织培训每年一万个农村科技示范户。四是把握创新方向,解决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中试基地等平台建设,重点在新品种引进培育、连作障碍、旱作技术、绿色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加以创新。五是强化技术推广,切实推进成果转化。建立高原夏菜示范园,推广良种良法,加大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复种、全膜双垄、沼气池 “三沼利用” 等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提升现有产业科技含量。

五、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在挖掘水地增产潜力基础上,将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在依靠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旱作农业上。一是继续调整内部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劣扩优,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啤酒大麦、饲用及鲜食玉米、粮菜兼用型马铃薯、饲用及菜用豆类等优质专用粮,使优质专用型小麦面积达到65万亩,玉米达到60万亩,洋芋达到65万亩以上。二是大力推广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技术。加大扶持力度,使全市全膜覆盖种植面积扩大到35万亩。三是提高复种指数。挖掘水地增产潜力,扩大粮-菜、粮-粮、粮-油、粮-饲等复种套种模式,提高水地综合产出能力。四是引进新品种。扩大良种补贴范围,扩大高效、优质、抗旱品种面积,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大力推广专用型、优质化品种和地方名优特新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