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多伦多以后,我写过很多信给同桌,几乎每天都在写,每周都有在寄,然而却没有收到过任何回音。不知道你能不能想象、有没有经历过那种场景,能不能感受到你在心里唯一的寄托那里得不到任何回音时的悲伤。我想不出这到底是哪里出的问题。几年后,当我在加州的校园里知道,同学们从中学起就在用MSN,而我们这个年龄在高一的时候,只是听说父母辈可能会用到它和电子邮箱。如果,当初我们之间也有这些,也许就不会在彼此成长的整个青春中错失对方。当然,也许我就失去了为了寻找而生出的原动力,我的潜能也就不可能被激发得如此彻底。
十几年来,我每一刻的努力都是想重新找回留在A市的、我生命中最重视的那个人,这是我惟一的目标。
你第一次采访时,曾问我是否会一直留在国内发展,现在我愿意更精确的回答你这个问题。我想那个主动权不全在我,而是在我的寻找过程是否顺利,在我找到的那个人。
孟季菲突然不想再继续朝下看了,她一直不是很相信娱乐圈里的人,因为他们见的东西太多,看过的剧本太多,所以变数太多。前一秒的情真意切,下一秒的撕脸大战。站在记者的角度,有的时候报道给公众看的东西,还是经过一定筛选和技术处理的。而真实的情况,要远比报道更加复杂甚至是狗血。
记得许韵刚进入娱乐版的时候,还很兴奋。经常会告诉她:“你知道吗?那谁谁谁和谁谁,才不完全是报道的那样,真实的情况是……”、“你知道吗?澄清、申明是出了,其实都是假的,欲盖弥彰,缓冲反应。改变不了事实的。”听多了这种话,再加之她年少时的记忆,她对娱乐圈是有深度恐惧感的。
如今的许韵,已经见惯不怪了,最多在位列头条的大新闻出来的时候,在偶尔一起吃饭的时候,提一嘴。甚至过很久以后一拍掌:“啊?我那会儿没告诉你真实的情况吗?我失误、我失误。”当许韵真的把娱乐圈当作工作对象以后,孟季菲也早已对这个圈子敬而远之。她感觉自己所受的教育绝大部分和规制、数字、公式有关,她实在缺了那块情商,能够应对娱乐圈里的波澜壮阔。
这如今,意外的接触了飞扬,看着他的这张纸,她说不清自己的情绪。她想不到他会和圈里的人这么不同,想不到他从没想着出名获利,想不到他心底藏着如此刻骨的思念。更想不到她会为他这种刻骨的思念动容,会去怜惜一个光芒万丈的当红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