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孔子和儒家,注重世俗规矩,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地位结构,但规矩太多阶级固化,国民容易失去生命力。”
“所以晚出生的墨子就在批判孔子,就提出反问‘如果国君老师父母不是仁义之人,也要效忠听从吗?’”
“墨子认为要效仿天,天广大而没有私心,光明长久而没有衰竭,所以要天所希望的就做,天所不希望的就不做。这跟老子提倡天之道相似,老子称天地对万物无所偏爱亦无私,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不为自己存在而长久存在,认为不合天道的制度,要推倒重来。”
“天希望什么厌恶什么,如何听天意制定法度?墨子提到了“兼爱非攻“”,认为天希望人们相互友爱相互给予利益,不希望人们相互厌恶相互残害,因为它就是这样兼爱万物的,不管大小国都是天的国家,人不论高低贵贱都是天的臣民,应该互相友爱,统一这样的法度。”
“墨子还提倡重用贤能之士,确实脑子好用能干实事。但老子却不认同,老子深谙人性,认为一旦过度追求人才优势,那么就会内卷成竞技场,很多人会为了这种好处变得狡诈伪装,善、美、强被推崇的概念,对应而生的恶、丑、弱空间被排挤,他认为圣人要挽救人,而不是抛弃人,众生有的积极前行,有的消极尾随,物尽其用没有该被废弃的,要抛弃强调聪明,仁义这样的概念模糊化,民众才能保持淳朴,只要去除过度、去除奢靡、去除极端即可。”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柔弱胜刚强、道法自然的言论比较难理解,我给大家换种比喻。”
转头在黑板上写下:熵增定律。
“大家应该有听说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独立系统持续从有序走向无序的状态,比如封闭系统里热量从高温物体走向低温物体,房间不收拾逐渐会变混乱等等。它也暗自揭示宇宙最终演化尽头——热寂(热死亡)。熵减就是要对这种从无序变为有序。实际上这个定律跟老子思想非常接近。”
老师在黑板上又写下两行字,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提出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运行法则减损有余补给不足;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事物发展到极致会朝着相反方向运动;表面上看是弱者的,实际上反倒是强者。
这里有个递弱代偿原理解释,事物变弱后,会有一些东西去补偿。比如一个人越强依赖性越高,生存度反而低。一个强者要吃饭,他就需要向下去找个会做饭伙夫,伙夫需要蔬菜得向下找菜农等,这就是代偿。人类过度发展看似变强,实际变弱对外界的依赖度更高了。”
“老子尽可能形容出了这种感觉并且给出了解答,可见确实厉害。”
“再回过头,如果从老子的角度,他会怎么看待这个熵增定律的。每个物种从出生到死亡,其实出于生存本能已经做了完整生命线的熵减过程。而人类自发的其他熵减过程对自然寿命本身没有加成,它更多其实是一种精神欲望的附加,由此形成的人类文明和人类活动反而对环境的熵增损害更大,加速宇宙走向寂灭。
所以老子认为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克制欲望,最重要的是创造平等存活的空间,宁愿人们愚钝也不要过度聪明,人类的确有可能自我消亡的。比如看过去几千年对比近百年环境变化。”
苏子明老师放下手中的粉笔,双手撑在讲台上,笑着道“老师讲完了,老师只是抛个观点抛个砖,并不能回答顾同学的问题,老师要是知道什么是真的答案就好了。你们要记得就算看到的这些真理也只是一个观点,不要因为权威而害怕质疑,这节课也只是闲聊大家也不用过度相信。”
“大家要努力学习物理啊,说不定有天可以解惑。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身力量薄弱,是谓微明,从细微发现变化,柔弱也是一种力量,要有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的少年气。”
“另外老师还有个要求,看书最好要看完整的书籍,摘录一两段话容易曲解其义,很多名言是分场合用的。”
“好了,下课。”
下课铃响陆斯南趴在桌子上,嘴里说道“我喜欢这个老师,我很喜欢历史。”夏天青诧异道,“那你当初为什么不选文科?”,陆斯南把书盖在头上,懊恼道“政治考前把整本书都抄写一遍也只能考四十分,我有什么办法!!!”
夏天青无奈笑道“明明背书不行,非要怪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