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小气候。在这种生态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母亲河黄支河哺育了这里的人民。平畴绿野,道路纵横,林木成网,渠道交错,房舍村落。城镇高楼林立。农村的房屋多为单坡面的房子,坡度较金州城和乌铁市农村的房子大,是因为雨水比较多的原故。田地里的庄稼,多为小麦,玉米,还有洋芋,再就是大蒜,白菜等少量的蔬菜。这里的人们爱养花,最出名的是黄支的大丽花了,花冠有一般的白碗大,有紫红色,大红,粉红,橙色,焦黄,鲜黄色,紫色,深蓝色,绿色,白色的。家家户户都喜欢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种上些,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习俗,独特的生活习俗,独特的审美观念。
黄支人,商品经济意识较强,很早就有经商做卖买的习惯,外出挑货郎担的人多。除了大丽花花卉,大蒜,洋芋蔬菜外,还有当地的特产香也是很有名的,有柴香,卫生香,黄支的糕点也很有名,人们到这里来了,一定要带上些回家。
黄支农校东面的岳麓山,相传我国古代一个人文始祖,云游天下,来到这里,讲经说书,在岳麓山终于得道成仙,羽化飞升,进入天界,名列仙班了。至今山上神仙飞升的地方,建起了飞升台,竖立起的巨石神仙塑像,人们在这里求神拜佛,常年香炷和纸钱的烟雾燎绕,周围盖起了许多供奉神仙的庙宇,形成了一种道教文化浓郁的名胜古迹。
有缘,有趣,有意思,他有些喜欢上这个地方了。
今天上午上化学课,班主任老师马学海是他们的化学课老师,兼任他们这个班的班主任。
秋天的阳光还是那么强烈,从他们的教室窗□□进来,白晃晃的,直射到孔耀庸的身上,虽然穿的不是太多,但感觉身上还是很热的,热得人都有些烦躁。
马学海老师又是在黑板上用白粉笔写,又是对着全班同学起劲的讲,讲的都是高中已学过的化学课程。
同学们在下面听讲,看同学们非常认真,一动不动的听着,可谁知道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
说心里话,黄支地方口音确实太难听了,不知道其他外地来的同学们怎么感觉的,反正他是这样感觉的。马学海老师讲得慢一些他还能基本上听清楚,讲得稍微快一点,他就听不清楚了,他就全凭连猜带冒了。
今天马学海老师讲得是有机化学,他平常就不爱学化学了,感觉很枯燥无味的,不但讲得内容很无聊,而且他也听起来很费劲的,他心里想,还是坚持听吧,慢慢会听清楚,听习惯,听懂,说不定还会喜欢听黄支口音,爱听黄支方言的地方话呢。
这样想着,马学海老师讲的什么内容,他走神了,没有听下,看马学海老师在黑板上写化学方程式的空子,就头一低,往右一扭,小声对身边的王生龙同学问了一句:“刚才马老师讲的什么?” 王生龙同学也是同样头一低往左一扭对他回答道了一句:“马老师刚才讲的是炔烃的分子式。”
班主任马学海老师转过身来,朝他们这边望过来,扫了一眼,继续若无其事的讲课。他想,马学海老师肯定不会看见,也不会知道是他们两个人在说话了。声音非常小,又离马学海老师的讲台比较远,何况马学海老师面向黑板背身朝他们的。他用眼睛的余光看了看王生龙同学,王生龙同学正经危坐,一本正经的专心听讲,好像刚才他们两个从来就没有说过话似的,他才安下心来,心里又平静下来,继续认真去听讲。
马学海老师这时讲到了同分异构体的那一部分内容了,马学海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一个分子式的同分异构体,转过身来问同学们,“这个分子式共有几个同分异构体?”同学们都呆若木鸡,一动不动的,好像都定住了似的,教室里的空气这时好像凝固了一般,同学们就连大气儿都不敢出了。
须臾,他若有所思,在面前课桌上放着打开的笔记本纸上,写了一个分子式,用右手拿着的钢笔尖指着,头往下一低朝右一转对王生龙同学悄声说道,“还有这一种,一共四个同分异构体”,王生龙同学没有低头,只是头稍往左一偏,眼睛向下瞅一瞅,小声对他回答道,“一共三种”,“四种”,他没有动,只是嘴唇在动,坚持着小声说道,“三种”,王生龙同学固执已见,小声的又回答道。
这时,马学海老师好听见了他们在说什么,就眼光又扫到了他们这里。他们两个再没敢说什么。他想,马学海老师肯定是听见他们两个在小声争论了,一定会叫起他们两个,问他们说什么,甚至还会批评他们两个,上课说话,不遵守课堂纪律。马学海老师把目光又移开了,并没有叫他们,更不会责问和批评他们了,又继续开始讲课。
下午上第二节课,刚好是自习课。上课不久,马学海老师就来到了他们班的教室,书和教案没有拿,什么教具也没有带,不是来讲课的。马学海老师站在讲台上的讲桌前,对同学们很严肃的说:“我发现上课的时候,在些同学在下面说话,不遵守课堂纪律,这样不好,都要是大了学生了,我就不好意思点名了,今后一定要注意了。同学们的座位是自由组合坐的,现在我们调整一下座位。”
马学海老师把孔耀庸从中间一排的最后一位,调到了这一排中间的一位,还是左面的第一个座位上。把这个座位上的一个黄支的同学调到了他原来的那个座位上。他现在右面坐着的这个同学也是黄支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