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又一转冬训开始了。他们又得下乡,又得忙碌上好一阵子。
他带着培训材料,提着个黑油包,坐着长途班车,移师北上,来到了久别重逢的西川乡五台村,今后他开展科技承包新的示范点。
西川乡五台村是全乡,也是全县最北面的一个行政村。与金州市向上县仅一地埂之隔,地连着地,过了村北面一块田的地埂,就是向上县唐川乡六台村的地界了。
这个村比较偏远,来回只通一趟市内跨县班车,终点站是向上县唐川乡六台村小横路,唐川乡政府所在地。
小横路虽然偏僻闭塞,离金州大城市和县城都边远,处在农村腹地,但这里是他们兰原县,金州市向上县,乌铁市小石县三县交汇之地,周边农民在这里自发形成了几个服装日杂,农产品集贸市场,门店铺面,商贸流通十分活跃,聚集辐射周围的农村地区农民,是个比较繁华的小镇,却另有一凡天地。
他们单位上的技术人员们,个个是人精,都想在离县城最近的村子蹲点,稍远一些示范点也行,就是不愿到这西川乡五台村最偏远的村子来包村蹲点,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谁都不想来。
既来之,则安之。他要在这西川乡五台村常生驻村蹲点,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了。
村委会朝东的门口,是村上一座坐北向南的戏楼和露天戏场,进了村委会小院里,南北长方形的村委会暂时没有人。西边有一排坐西朝东的平房,南面几间坐南朝北的平房,北面院墙上开一门楼,门半开着,他走了进去。
里面是个小四合院布局,西面坐西朝东的两间屋子里有人,出来一个精干的中年人,把他让进屋里寒喧,他介绍了上面安排来下乡蹲点的事情,听有人叫中年人,正是村上毛毯加工厂的郑厂长,还兼着村委会副主任。
他第一次见到毛毯加工厂,郑厂长看他对毛毯加工厂很感兴趣,就领着他到各个车间,其实严格来说也算不上车间,也就是简单的手工作坊里,仔细看了一圈,他才知道毛毯原来是这样加工制作的。
房间里,车架上的竹帘像瀑布挂着,一排一排的,大多是一些农村青年妇女们,坐在竹帘夹着的毛毯前,用手中的剪刀修剪毛毯上的各种花纹,对送来的粗毛毯进行精雕细刻,再送回去销售,挣得是来料加工费。
这个村办小企业,是郑厂长通过在一家大型国营毛毯厂上班的一个亲房,拉来办成的。既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了收入,又在家门口上,不外出,非常适合农村妇女。
参观完了毛毯加工厂,郑厂长领着他出了毛毯厂,进村委会小院里,开了村委会办公室的门,安排他住到里面的套间,有一张床铺。
村上的领导们,书记,主任,副主任,文书,这几天都打了照面,都认识了。村上安排,收拾了南面一间房子,原来的厨房,时间长再没有起伙了,一个洋炉子,还有案板,炒锅,菜刀,勺盆,几副碗筷,一堆小炭块等。村妇联主任兼计划生育专干,是个女的,重开炉灶,他卖来面菜调料,给他做饭吃。
这天,村委会水管队的张会计来了,打开他住的办公室套间里的扩音机,在大喇叭上喊话,催缴各社冬灌的水费。
张会计走后,就他一个人了,他自作主张,照着看见张会计操作的路数,开电源,开扩音机,开话筒,从提包里掏出拿着培训材料,放在话筒前的桌子上,对着话筒,在大喇叭上讲起了农技培训课。
兰原县城海拔1680多米,五台村海拔高出近600米,达到2450多米。温度较低,气候冷凉,原来全是旱地,大部分都是旱砂地。农田才是七十年代刚修的水利工程,高扬程引黄提灌区,从河园乡大奔头经过八级泵站,才将黄河水提到了离黄河近百里的这里。
这里的传统习惯是以种植小麦为主,再种植一些胡麻,豌豆,洋芋等农作物。从来不种果树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就连农民房前花园里也少见有果树蔬菜栽种,玉米等大秋作物更是不敢有人种植。农民中流传着“海拔高,气候凉,种上苞谷长不黄”的谚语。先进的农业科技在这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