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八十年代农技干部之土狗 > 第147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

第147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刚上去一次,就叫我的娃挨绊,以后你们屋里再不去了。”“把娃领上去也不好好操心,我说你们甭领上去了,你们偏要领上去。”他岳母和岳父心疼孙子,抱怨起他和他媳妇张海萍来。

过了几天,他到北沟乡五台村去下乡蹲点。

他和村农技员刘文春来到东沟示范田,首先来到刘文春家的地膜玉米套大蒜带田,长势特别喜人。两行两行的玉米,挺拔茁壮,又宽又长的绿叶,向上有力的挺举,随着微风来回摇动,像剌天的一把把利剑,每株腰中有一两个红缨棒子,头盔上是深色火炬样的天花,像准备出征的将士们,队伍整齐,庄严威武,正等待着他们的检阅,一声号令,随时就要开拔前线作战。

每两行玉米中间的田地里,种着六行大蒜,被白色的蜡粉覆盖着的细长的叶子,白里透绿,蒜苗叶片,顽强地向上举起,虽然是有些叶片散落下来,一个跟着一个,但左右排成的六列纵队却十分的分明,一行一行很笔直,津津有条,次序不乱,像规模宠大的兵团,整装待发的大部队,即将参加大战役了。

五台村东沟这一片,到处是青纱帐。今年全村地膜玉米高产示范田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一倍,达到了一百亩左右。市县农业科技承包观摩现场会,又来了十多辆小车加面包车,好几十人的参会代表,看了他抓得这个点上的示范田,好评如潮,点名让他好好总结总,他心里特别的高兴。

年底评选先进,他又少不了是市上县上局里和单位上的先进个人,捧来了几个烫金的红本本。

回到单位上,总结会开完了,他抽了几天时间,闭门不出,写了篇《地膜玉米套大蒜“双千田”栽培技术简介》的论文稿。在全县海拔最高的冷凉地区,试验种植粮食套种蔬菜的带田,一举获得了成功,打破了多少年来“海拔高,气候凉,种上苞谷长不黄”的传统观念,为同类地区发展高产作物,推广地膜栽培新技术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这篇论文中,不但介绍了两年来北沟乡五台村示范点上,推广种植地膜玉米的概况,还简明扼要地总结出了一套地膜玉米套种大蒜的栽培技术规程。

选用的玉米品种,大蒜品种,选择什么样的田块种植,怎么整地施肥,底肥施用什么农家肥,施用多少农家肥,化肥卧什么肥,比例是多少,数量怎么配比,如何掌握玉米和大蒜的最适宜的播种期,怎么种植,带田中玉米种多少行,大蒜种多少行,行距多大,株距多少,每窝玉米种多少粒,大蒜栽几瓣,什么时候追肥灌水,怎么追肥,怎么灌水,追多少肥,氮磷化肥和复合肥怎么配比,灌多少水,田间如何管理,拥土松土,把除杂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都写得清清楚楚,一样不落。

写完了又修改好两三遍后,清抄复写了三份。

他找出省农科院主办的《陇原农业科技》杂志,照着这个杂志社的编辑部地址,写到信封上,将这篇论文装进信袋里面,封好口,贴上邮票,在县邮局投出去。

没有过半个月,他收到了《陇原农业科技》杂志社寄来的《稿条录用通知单》和两份样刊,还有二十元稿费,他的论文发表刊登在了这期杂志的上面。

按照有关的规定,就单凭这篇论文,全局技术干部年度考核,他被直接评为了优秀等次。因为在他们县上的农技干部们当中,除了他,还没有一个人能在省级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他是唯一的,也是破天荒的一个了。

“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卖白面的见不得挑石灰的”,这个国度几千年的坏习气,还是没有彻底解决。

“有人说你的论文能发表在省上的专业学术刊物上,那纯粹是‘瞎驴撞到了草垛上’,‘瞎眼猫逮着个死老鼠’,全是你碰上的。”他就听单位上的王其满给他闲聊时,透露单位上一些人的说法。

“不对吧,我这是第三篇在《陇原农业科技》上发表文章了,第一篇是《黑瓜籽丰产栽培试验示范的几点经验》,第二篇是《小麦‘三套’丰产栽培技术初探》,这一篇是第三篇了,难道说这都是碰上的。”不管王其满高兴不高兴,他有点生气的说道。

不如人,不学人,还不服人,这就是人们对待比他优秀者的共同心态了。他叹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